正文 第5章 樂由心生(1 / 3)

人生最痛苦的兩件事情就在於欲望太多,

以及沒有欲望。

因此,看清內心所想,

掌控自己的欲望,

既保證能有追求的動力,

又不會因為想要的太多而失去方向,

定然能收獲不可思議的快樂。

快樂是什麼

“睡眠充足,想睡就睡,飲食有節製,肚子餓時才進食,每日都運動,永遠不為昨日事煩惱,也不為明日事擔憂。”

有一群年輕人生活安逸,遊手好閑,沒有什麼負擔,卻總是覺得不快樂。他們總覺得有這樣或者那樣的煩惱,於是約定不再過這樣的日子,要一起去尋找快樂。

途中,他們遇到了大哲人蘇格拉底。他們向蘇格拉底詢問:“請問快樂到底在哪裏呢?”

蘇格拉底回答:“告訴你們快樂在哪裏之前,你們要先幫我造一條船,待到船造好之日,就是你們得到答案之時。”

為了尋找快樂,幾個年輕人欣然同意了。他們商量好造船的每一個步驟,並且緊鑼密鼓地開始動工。他們辛苦地上山尋找造船的木料,終於找到了一棵合適的大樹。大家齊心協力將大樹砍倒,又費勁地將樹心掏空,打算做一隻獨木舟。為了曲線的完美和船表麵的光滑,他們進行了精心的打磨,耗去了七七四十九天時間,最後,一隻美麗的獨木舟終於完成了。

年輕人請來蘇格拉底,與他們一起將船放下水,以檢驗他們的勞動成果。在船上,大家齊心搖槳,還唱起了動聽的歌謠。這時,蘇格拉底微笑著問他們:“孩子們,你們現在快樂嗎?”

這群年輕人不假思索地齊聲答道:“快樂極了!”

蘇格拉底說:“這其實就是快樂在何方的真正答案。當你專心地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快樂就已然造訪了。”

我們經常會感慨:“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感慨的時候不免遺憾萬千,但是如果把這句話換個順序來理解,或許就能夠把遺憾變成滿足。正因為太過專注地做某件事情,所以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在這個專注的過程中,快樂的感覺油然而生。

就像故事中的那群年輕人,整天有大把閑暇時光,卻無法體會到快樂,因為無所事事沒有專注,沒有付出,也沒有期待,所以不但覺得時間過得很慢,而且會覺得很無聊。

但是,當他們真正投入地去做那隻獨木舟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強調需要快樂,滿腦子隻是想著如何更好地完成這個事情,沒有時間無聊,沒有時間抱怨,便為快樂敞開了門。

有“幼教之母”之稱的蒙台梭利在少女時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快樂的,因為自己想做的事情沒有任何人支持她,前方困難重重,而理想則縹緲無影,父親甚至因為她的“叛逆”而要同她決裂。

有一次,她悶悶不樂地在公園裏走著,迎麵見到了一個乞討的老婦人,帶著一個看似兩三歲的小女孩。她們衣衫襤褸,潦倒不堪,老婦人更是神情疲憊,充滿了絕望。可是在小女孩的臉上卻看不到任何不快的表情,相反,她很投入地在玩著手上的一張彩色紙片,微笑著,滿臉的幸福感。

正是這張笑臉讓蒙台梭利大有感觸,她堅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並且以專注的心去追尋,不再難過,也不再為暫時的困境而有諸多煩惱。因為她發現,一張彩色的紙片,居然能讓一個吃不飽穿不暖的小女孩忘掉這些心酸而快樂微笑,原來快樂生活是如此簡單。

心靈悟語

我們總是容易為自己設立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往往絢爛而多姿,在很遠的前方。我們以為達到了目標就會獲得無盡的快樂,但忽略了過程的重要性。

過多地盯著結果,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讓我們執著於最終想要得到的,而無暇關注眼前的事物。不管多麼希望三年或者五年後的自己變成什麼樣子,我們都不可能跳過今天而快進到明天,所以過好每一天,專心地做今天該做的事情,簡簡單單,就能夠獲得快樂。

給快樂一個沙發來坐

最幸福的似乎是那些並無特別原因而快樂的人,他們僅僅因快樂而快樂。

——威廉姆·拉爾夫·英奇

熊熊和阿寶是一對年齡相仿的小夥伴,上同一所幼兒園的同一班,家又在樓上樓下,這使得兩個孩子成了很好的朋友,每天一起上幼兒園,一起放學,有好吃的東西也不忘同對方分享。

一天傍晚,熊熊急著要去找阿寶玩,想要把爸爸出差帶回來的好東西與阿寶分享。兩個孩子在院子裏的大樹下嬉鬧,他們的媽媽站在不遠處聊天。

過了一會兒,突然傳來孩子的哭聲。兩個母親慌忙跑過去,隻見熊熊倒在地上,臉上正在流血。熊熊媽急了,大聲問:“怎麼回事?到底怎麼弄的?”

熊熊一邊哭,一邊斷斷續續地說:“我們在玩摔跤,不小心……”沒等孩子說完,熊熊媽立刻將目光轉向阿寶,凶巴巴地質問道:“是你推倒他的嗎?肯定是你,這裏沒有別人,你怎麼一點兒也不懂事?”

阿寶看到熊熊媽一臉凶相,嚇得不敢說話。阿寶媽不樂意了,將阿寶摟在身後,同熊熊媽吵了起來。

兩個大人一個比一個凶,她們甚至沒有發現身旁的兩個孩子已然忘記了前麵的小傷痛,繼續開心地玩了起來。童真的笑聲突然打斷了大人的爭吵,她們麵麵相覷,尷尬地站在那裏。

糟糕的事情發生的時候,成年人總是往壞的方麵想,而且把這種“壞”無限地擴大,以至於將整個事情都蒙上陰影。就像每當傳來飛機失事的消息,就會有很多人驚恐地質疑飛機這個最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到底有幾分安全性。

大事往往會以一種極端的方式出現,要麼就是極端正麵,要麼就是極端負麵。如果在極端正麵的時候獲得了快樂,人們就會誤認為快樂隻能建立在那種極端的大事之上,從而忽略了每一件小事。

曾經有一位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找來了幾十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被試,讓他們用六周的時間認真觀察自己的心情。在實驗期間,每個人身上都要佩帶一個呼叫器,如果他們感到快樂,就要對著呼叫器說出來,而且要描述當時自己有多快樂。

六個星期過後,心理學家分析了實驗結果,最後發現,相比較一個非常大的快樂來說,人們更中意那種一次又一次來臨的小快樂、小驚喜。也就是說,很多人希望的是感受快樂的次數越多越好。

但人的心理又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們很容易記住那些不一般的事情,而往往忽略或者遺忘一些平凡的事。而那些悲傷、失意、痛苦的事情又都像是被貼上了“不一般”的標簽,讓人無法忘懷。所以我們時常覺得不快樂,也時常覺得需要去快樂。

心靈悟語

有的人喜歡大房子,覺得隻有住在大房子裏才是快樂的;有的人渴望中彩票,覺得隻有500萬到手的時候才是快樂的。但他們都忘了,給快樂留個沙發坐坐,在沒錢買大房子的時候,先買一個中意的沙發,其實就能獲得快樂。一直買彩票而一直沒有中到頭獎,但是每天走路去買彩票的時候,既看到了沿途的風景,又鍛煉了身體,這難道不是一種快樂嗎?

給不了快樂整套別墅住的時候,至少應該給它一個沙發來坐坐。

快樂讓人耳聰目明

煩惱、抱怨、自卑,這些讓人不愉快的詞語,在某些時候會像一塊灰色的布一樣蒙住我們的雙眼,讓我們失去對事物最準確的判斷,從而跌入反複苦惱的惡性循環當中去。但快樂不一樣,它就像沉沉黑暗裏的一道曙光,會讓人變得耳聰目明,充滿能量。

巴斯特是一個非常樂觀積極的人,他沒有顯赫的家世,但憑著自己的努力,終於在27歲的時候坐到了大學教授的位子上。

可是由於這些年將精力都放在了學習和做研究上,他還沒有女朋友呢。這不免讓他的家人感到擔心,期望著他早日成家。

剛當上教授不久,巴斯特就看上了校長的女兒瑪麗小姐。“她像天仙一樣美麗”,巴斯特常常在心中感慨道。可是她是校長的女兒呀,而且長得那麼漂亮,身邊追求者如雲,怎樣憑著自己根本不優秀的條件,去戰勝那麼多的“情敵”呢?要是貿然地進攻,不小心惹惱了瑪麗小姐,說不定還會遭到校長的譴責。

巴斯特思考了幾天,想出了一個絕妙的點子:寫幾封信,各個擊破防線。

首先,他給校長大人去了一封信,在信中開門見山地說:“我喜歡您的女兒,並且非常渴望能夠成為您的女婿,可是在追求親愛的瑪麗之前,我還是應該先向您闡明一些事實,讓您好決定是默許我對您女兒的追求呢,還是直接拒絕我。”

他在信中坦白地告訴校長,他的父親隻是一個普通工人,靠著微薄的薪水將孩子撫養長大,非常辛苦,同時也很窮,因此他不可能繼承任何財產。但是他有健康的身體,並且每天堅持鍛煉;他有大學教授的職位,並且工作認真負責,積極進取;他生性樂觀,每天都感到快樂,也能給身邊的人帶來快樂,他擁有的不多,但他一直很努力。

在信的最後,巴斯特說:“我希望能把我微薄的一切作為聘禮,來向您的女兒求婚,希望您能夠成全我。”

校長看過信後,非常欣賞巴斯特,他覺得這個年輕人膽子大,同時很淳樸,是個值得信賴的人。於是校長把信給女兒看了,並且表示尊重女兒的意見,自己絕不幹涉。

接下來,巴斯特發出了自己的第二封信。這封信是寫給瑪麗的媽媽,也就是校長夫人的。他在信中說:“其實我更加擔心的不是我聘禮的微薄,而是瑪麗小姐對第一印象的在意程度。說實話,在這一點上我沒有信心,第一印象對我來說一向是不利的,但是我記得那些熟悉我的人曾經告訴過我,他們都很喜愛我。”

這封信打動了校長夫人,她告訴女兒,自己對這個年輕人也充滿了好感,一切就看瑪麗自己的決定了。

最後的“進攻”開始了,巴斯特發出了自己的第三封信。毫無疑問,這封信是寫給瑪麗小姐的。他在信中用溫情而快樂的語氣寫道:“親愛的小姐,我知道這樣冒昧地向你求婚的確有一些莽撞,但祈求你不要在這一刻放下手中的信,不要那麼快地作出決定。因為你有可能錯了,時間老人或許會在不久之後告訴你,在我不出眾甚至有些靦腆的外表之下,其實有著一顆深愛著你,願意將滿腔熱情都奉獻給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