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當然是巴斯特成功了,瑪麗小姐在看過父母收到的信之後,就已經對這個小夥子產生了好感,再加上最後一封信中的誠懇表達,瑪麗小姐認定這是一個值得托付終身的人,應該去珍惜。
沒有上好的條件,也沒有吸引人的外表,但巴斯特最終還是捕獲了愛人的芳心。因為他雖然不帥氣,卻耳聰目明。他懂得各個擊破的原理,懂得如何真誠地用事實說話,懂得合理地去爭取,而不是莽撞或者自卑。
心靈悟語
在快樂之人的眼睛裏,世界是五光十色的,對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隻有向前去做的直率,而沒有瞻前顧後的憂慮。不必要的煩惱少了,自然就更能夠看清前進的道路,頭腦清醒地想出取得勝利的最佳方法。
轉角之處有驚喜
你知道VISA嗎?如果是的,那你有必要知道VISA的創始人迪伊·霍克,他被美國著名雜誌《金錢》評為“過去25年間最能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八大人物”之一。縱觀迪伊·霍克的前半生,他幾十年間一直在逆境中掙紮,然而驚喜總是出現在轉角之處。
迪伊·霍克本身就是個傳奇。1924年,迪伊出生在美國猶他州。從小他就厭倦學校和教會,不聽勸導,讓家人很是擔憂。到了14歲的時候,他突然覺得自己的學習生涯已經結束了,他要去工作,可是年齡還未達到國家用工的規定。於是迪伊擅自偽造了一份洗禮證書,將自己的年齡改成了16歲,然後混進了一家罐頭廠,找到了一份倒汙水的工作。
隨後,他開始不停地更換工作,幾乎幹遍了所有體力活。親人們都覺得他太過叛逆,算是沒救了,今後也不過是個不規矩的工人,溫飽都很難維持,所以對他再不抱任何希望。
一轉眼,迪伊已經27歲了,打雜的日子已經過去了13年。這時候,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給了他一份工作。在別人眼中,他算是撿到了一個金元寶,應該好好珍惜才是,這可是一份相當體麵的工作呀!
可惜迪伊的骨子裏遊動著不安分的因素,很快,他集結了一幫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大家開始放開手根據自己的思路幹起了事業。新思路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公司業績大幅度提高。然而保守的公司上層卻害怕這個年輕人會徹底顛覆他們辛苦打下的基業,最終將他逐出了公司。
迪伊流浪到了西雅圖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一家金融集團,做起了主持籌辦消費者借貸業務的工作。沒幹多久,他又開始“不安分”,用了在上一家公司的老一套——改革和創新。可惜努力再一次付諸東流,他又變成了一個失業者。
轉眼,迪伊已經36歲了,除了要照顧自己,他還要負擔妻子和三個孩子的生活,非常困難。所有人到了這個時候都應該認命了,不管有再多天馬行空的想法,也應該完全放下,務實地去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於是迪伊隻得謙卑地走進美國國家商業銀行的大門,當了一名實習生,在係統最底層做著勤雜工的工作,每天被人使喚得腳不著地。這樣的苦,他一熬就是16年。太過不服輸的個性讓他一直在吃虧,一直在受苦,但也正是這種個性,讓他從未產生過放棄的念頭。
1967年,43歲的迪伊終於等到了生命中的轉機。他所在的銀行開始開發信用卡業務,作為老員工的他爭取到了一個協助工作的機會,這時候,他那超越傳統的想法終於得到了銀行高層的支持。
30多年來,迪伊一直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組織管理理念,這一次,他終於找到了用武之地。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迪伊成功了。他發展出了一套“價值交換”的全球係統,創建了一個名叫“VISA國際”的組織。
耗盡人生大半的時光,迪伊終於在轉角之處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價值,為生命畫上了絢爛的一筆。
心靈悟語
成功和喜悅並非遙不可及,大部分時候,它們甚至躲在最不起眼的轉角,所以無須為眼前的窘迫而感到絕望,驚喜一定會有的,隻要你內心充滿信念,一直積蓄著無堅不摧的力量。
遇見夢中情人的快樂
以甜心特有的魅力:好奇心、自主性與愛的特性,展開探險之旅。每一天對甜心而言都是一段不凡的旅程,她知道該如何善用每一天,她擁有魅惑的魔力,將每段遭遇化為生命中難以忘懷的片刻。
——菲拉格慕夢中情人
年少時,我們會滿懷期待,堅持這世間必定有一個人,在某處為我們靜靜等待;我們心存美好,堅信這世間必定有一個隻屬於自己的情人。為此,我們願意將真心作為賭注,進行一次次愛的冒險。
但是,當我們靠近夢中情人的時候,我們卻遲疑了,不敢相信了,甚至打算扭頭離開。那個有著這樣那樣缺點的人,真的是我們期待已久的夢中情人嗎?
相傳神明最早造出來的人是有著兩個腦袋、四條胳膊、四條腿的怪物,神明不喜歡這樣的怪物,揮刀將怪物從中間劈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人。原本是一體的兩半,從被分開的那一瞬間,就期待能再次成為一體,所以才有了我們苦苦追尋夢中情人的衝動。
既然被分成了兩半,人就注定是殘缺不全的,如果沒有另一半,那麼人就會不完整,所以我們必須要尋找另一半來彌補自己的缺陷。
然而就像理想和現實總有很大差距一樣,我們在腦海中幻想出來的另一半,與現實中找到的另一半也有很大的差異。
是堅持理想,隻求夢中情人?還是接受現實,填補自我的缺陷?
一個二選一的問題,讓我們麵臨兩難的選擇,也讓我們有了許多不快樂。
有的人選擇接受現實,不過他最後發現,當初的現實就好比嘴角的白飯粒,而曾經拋棄的理想,卻依然如記憶中的紅玫瑰,散發出誘人的香。
也有人選擇堅持理想,不過他仍然不快樂,因為他發現理想的情人不過是手背上的蚊子血,而放棄了的現實,卻升華成了白月光。
所以,最後的結論是,無論我們得到了理想或是現實,我們都會不快樂。當我們得不到的時候,情人就是夢中人,夢中人永遠是美好的,是心口的朱砂痣,是手心的白玫瑰。當我們得到的時候,當夢中情人走到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就已然失去魅力,變成蚊子血和白飯粒。
希臘有位雕刻大師,他娶了一位非常美麗的妻子。他很愛他的妻子,準備為她雕刻一座真人大小的塑像。為了完成給愛妻的禮物,他每天關在屋子裏精心雕刻,他的妻子滿懷期待,等待丈夫的禮物,不過她最後等到的不是禮物,而是訣別的話語。
雕刻大師愛上了妻子的雕像,他覺得這座雕像才是他夢中的情人,而他的妻子隻是給了他認識夢中情人的契機。
原來雕刻大師愛他的妻子,是因為妻子羞澀沉默,而兩人結婚後,妻子開始變得嘮叨囉唆。所以雕刻大師覺得不會說話的雕像比嘮叨的妻子更值得愛。
如果雕刻大師沒能娶到他的妻子,他大概不會發現妻子的真性情,反而會對這位美麗的女子念念不忘吧。
所以聰明的人總會分清楚現實和理想,將理想捧得高高的,永遠不給它落地的機會。
張愛玲曾經用一個故事詮釋愛的真諦。一個美麗的女孩倚在桃花樹下,看著對門的男子不緊不慢地走過,輕輕問候:“原來你也在這裏。”這簡單的一句話,讓女孩在曆盡人生種種風浪之後銘記了一生,到老不忘。
無獨有偶,唐代詩人崔護在一個桃花盛開的春日,偶遇了一位站在桃樹下微笑的女子,在那一瞬間,詩人的心被女子的微笑打動。雖然兩人最終沒能成為眷侶,崔護卻為她留下了最美的讚譽,“人麵桃花”從此成為美人的代稱。
這兩段故事中的主角都是幸運的。他們有幸得到了一位可以思念終身的夢中情人。盡管故事並不圓滿,但那幸福的瞬間給予主角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心靈悟語
遇見,其實就已經是最大的快樂。不奢求,才能將這份快樂保持到底。
隻想吃到美味的冰激淩
想吃的時候就大口去吃,想睡的時候能馬上睡著,想做什麼事情就抬腳去做。
有個孩子從小身體就不好,他非常想吃冰激淩,可是媽媽告訴他吃冰激淩對身體健康無益,聽話的寶寶應該多吃水果和蔬菜,而不是那養嘴不養身的冰激淩。
孩子很聽話,盡管很想吃冰激淩,但是為了不讓媽媽生氣,他從來不說出這個願望。
兒童節到了,家人給孩子準備了很多禮物,買回了很多美味的水果和零食。人們都認為孩子會很喜歡這些禮物,很享受他們準備的一切。
晚上,該睡覺了,孩子的媽媽發現孩子根本沒有拆開那些包裝精美的禮物,他隻是孤獨地縮在牆角,無神地坐著。媽媽很生氣,這個孩子如此不知足,不知道感恩嗎?收到那麼多禮物,為什麼還是一副不滿足的沮喪樣呢?
她忍不住斥責孩子,誰知道孩子卻哭了起來,哽咽地說:“媽媽,我好想吃冰激淩。”
成年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思考方式來猜度孩子,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喜歡那些他們覺得該喜歡的東西,表現出他們希望他表現的樣子。
可是很多時候,即使是自己的孩子,我們也不夠了解他們,在我們以為他們是需要電腦,需要大部頭參考書,需要一些更好的生活條件時,卻忘記了真正能讓孩子感到快樂的,也許隻是吃上一份期待已久的美味的冰激淩。
向晚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和心愛的他結婚後,很快就懷孕了。婆婆得知這個消息後很高興,趕來和他們同住,以便照顧向晚和未來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