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身與心,你如何知曉——心理學與生活(1 / 3)

總是以為有東西會傷害你嗎

有句話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是說如果一個人曾經被蛇咬過,那麼他可能在看到蛇或者與蛇類似的哪怕隻是一根繩子的時候,就會產生恐懼感。這樣的症狀在心理學上稱為“恐懼症”。

什麼是恐懼症

恐懼症屬於一種神經症,以恐怖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患者會對某些特定的對象產生一種強烈的並且是不必要的恐懼,同時伴有回避行為。比如,害怕帶毛的東西,害怕狗,害怕開車,等等。

恐懼的對象有單一的,也有對多種對象都恐懼。患者能夠知道自己的反應不合理,但是沒有辦法控製自己。在恐怖症的患者中,女性更為多見。

恐怖症患者一般都膽小怕事,害羞而且依賴性強,他們通常是高度內向的性格。

約翰·穆勒曾說:“除了恐懼本身之外,沒有什麼好害怕的。”恐懼源於人內心的情感,是一種本能的東西。恐懼的存在是與生俱來的,想要克服它很不容易。

相比之下,兒童是最容易產生恐懼的群體,因為他們的認知水平和情緒的控製能力都還不完善。心理學家推測,通過研究兒童的恐怖心理,也許可以解開恐怖感的來源。

約翰·華生是早期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經在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身上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這個小嬰孩叫阿爾伯特,他平時懼怕敲擊鋼鐵製品發出的尖銳聲,但對老鼠卻毫不懼怕。

一開始,華生在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情況下給阿爾伯特玩毛茸茸的老鼠玩具,小家夥顯然很開心。隨後,在阿爾伯特興致勃勃地玩玩具的時候,華生突然敲擊鋼軌,阿爾伯特嚇得扔下毛絨玩具,號啕大哭起來。

當鋼軌聲和毛絨老鼠配對出現一段時間以後,阿爾伯特就對老鼠形成了完全的恐懼條件反應,這種反應甚至泛化到了兔子、狗、絨毛玩具等一切帶毛的東西上。

這個實驗揭示了在一個嬰兒身上是如何形成對恐懼的條件反射的奧秘。

恐懼源於無知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曾說:“我們不恐懼那些我們相信不會降臨到我們頭上的東西,也不恐懼那些我們相信不會給我們招致事端的人,在我們覺得他們還不會危害我們的時候,是不會害怕的。因此,恐懼的意義是,恐懼是由那些相信某事物已降臨到他們身上的人感覺到的,恐懼是因特殊的人,以特殊的方式,並在特殊的時間條件下產生的。”

恐懼源於無知,源於我們無法把握未經曆的事情,或者不認識已經曆的事情。

不同年齡段的人對恐懼的感受和對象也不相同。一般說來,年齡越大,心理越成熟,恐懼的來源就越抽象。

比如孩童會害怕龐大的動物,害怕打雷的聲音,害怕恐怖片裏怪獸或鬼的麵孔。而成人的恐懼便抽象化了,表現為他們恐懼煙塵、恐懼黑暗、恐懼一望無垠的開闊或者密閉空間。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社會閱曆的增加,人們主觀臆想的或者預料中的危險能夠引起的恐懼會越多。

怎樣克服恐懼

當恐懼來襲,人的身體會分泌過多的腎上腺素,這種激素有時甚至會讓人頭暈目眩。當你的身體活動起來的時候,正好會消耗這些腎上腺素。所以,感到恐懼的時候,不要坐著不動,站起來走動一下,深呼吸幾次,如果條件不允許站立,那就嚐試坐著收縮能夠活動的肌肉,在收縮與放鬆之間,也能夠消耗腎上腺素。

心理學上認為,如果你足夠勇敢和堅定,就能夠克服恐懼,因為幾乎所有的恐懼都與人內心的不自信和無助感有關。因此,意念是很重要的,勇敢地麵對讓自己感到恐懼的事物,才有克服恐懼的可能。

如果這些都不行,心理治療上還有一種強迫療法。其基本原則是交互抑製,也就是說在每次引出讓人恐懼的刺激物的同時,讓患者做出抑製恐懼的反應。長此以往,恐懼感就會削弱,並最終消失不見。

瀕臨死亡的體驗

“我感覺自己飛在天花板上,身體很輕,非常輕,飄飄蕩蕩的,很舒服。床上則有一個我的軀體躺在那裏,我能清楚地感覺到他的脈搏和呼吸同我的一樣,但他更像一個空殼。”

生命後的生命

這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對於一項研究的親曆體驗描述,這項研究名叫“瀕死體驗”。在一本名為《生命後的生命》的書中,對瀕死體驗做過這樣的說明:“瀕死體驗是人在彌留之際因為恐懼死亡而產生的一種現代科學尚未發掘的奇特現象。”

這個現象給包括心理學在內的多門科學留下了諸多疑問。比如,意識是什麼?記憶又是什麼?將要死亡前的感覺究竟是幻覺還是現實?如果是現實,那它說明了什麼?

搶救室裏,一位老太太眼看快要不行了,心電圖曲線起伏越來越小,心跳越來越微弱,醫生沒有放棄,依舊在全力搶救她的生命。突然,一切都平靜下來,熒光屏上顯示出殘酷的直線,老太太的心髒停止了跳動。

醫生的搶救動作卻沒有隨之停止,他們不懈地堅持了三分鍾。突然,奇跡發生了,老太太的心髒重新跳動了起來。

第二天,老太太從病床上醒過來,表情平靜地向醫生們描述了在短暫的“死亡之旅”中感受到的東西,“我穿過了一片令人快樂的黑暗,看見了燦爛的陽光,我感到無比快樂”。

長時間以來,醫生們總是能聽見關於這種奇特經曆的描述。最終,這些描述引起了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的關注。據一項調查發現,近800萬美國人稱自己經曆過“地獄之行”。

五個階段

心理學家將臨床判斷死亡後,又經過搶救而活過來的人的敘述進行歸納,總結出了瀕死體驗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感到安詳和輕鬆。聲稱有過瀕死體驗的人當中有近60%的人來到了這個階段,他們覺得自己在隨風飄蕩,身輕如燕。一直飄到一片黑暗中,但不會因此而感到恐懼,有的隻是安詳和平靜。

第二階段是感到意識溢出體外。有過瀕死體驗的人當中約35%的人經曆過這個階段,他們覺得自己的意識飄離了身體而飛到天花板上,或者自己的身體也脫離了出來,隻剩下躺著的軀殼,真正的他們正飄在半空中冷眼旁觀,看醫生在為自己忙碌,或看親人在為自己哭泣。

第三階段是通過黑洞。奇怪的是,但凡到達了這個階段的人,遇到的幾乎都是黑洞,他們說感覺自己被一股強大的吸力吸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口,然後被卷進黑洞,在裏麵被拉扯、被牽引、被擠壓,並迅速地向前衝去。洞裏有轟轟的噪聲,卻不會讓他們感覺暴躁,心情反而更加平靜。

第四個階段是看到與親朋好友團聚。飛到黑洞的盡頭,隱約能看到光線。慢慢地接近,內心便感受到了溫情,自己的愛人、親朋好友都在洞口等著自己,他們看上去既虛幻又真實,形象高大。這個時候,自己的一生像快播電影一樣從眼前一幕幕地掠過。

第五個階段是與宇宙達到天人合一。隻有近10%的人表示到達了這個階段。最終,他們與洞口的光融為一體,刹那間,他們覺得人生如此完美,自己甚至已經掌握了宇宙的奧秘。

經過科學家的研究後發現,那些自殺未遂的人所感受到的瀕死體驗隻是到達了第一個階段,並且局限在這裏。而心理學家則發現,凡是經曆了第一階段至第四階段的人,他們往往已經消除了對死亡的恐懼。而那少數經過第五階段體驗的人,在體力、智能和精神方麵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醒過來以後,他變了,從前的他暴躁且苛刻,然而麵前這個眼神如嬰兒般純淨的人,沒有半點苛刻的樣子。他變得溫柔、平靜、大度、單純。”

心理學理論證實,當人在瀕臨死亡的時候,其實沒有任何的恐懼感,他們的感受是平靜而且愉快的,仿佛到了一個特殊的時空,有了一個難得的機會追溯自己的一生。

受刺激後的永久性創傷

1945年8月6日早晨9點14分17秒,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了第一顆原子彈。1分45秒之後,原子彈在空中爆炸。刹那間,廣島上空升起了一團巨大的蘑菇雲,隨後整個城市便淪為火海,10億度的高溫把一切都熔為灰燼,無數人瞬間成為殘骸。遠一些地方的人盡管僥幸活了下來,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失明。此後的20年,這場災難依舊在左右著人們的死亡,還活著的人,一輩子都忘不了那一刻……

遭受創傷之後

1980年,美國精神病學會認定“創傷後應激障礙”是一種疾病。它是指突發性的、威脅性的戰爭、災難或慘案等超出了人類普遍認識和能夠承受的經驗範疇形成的衝擊而造成的後遺症,臨床上又將其稱為“延遲性心因性反應”。這種症狀可能會對患者造成某種精神障礙,導致深度悲傷或者憂傷。有些是短期的,大部分是長期的,並且具有潛伏性。

不隻是重大的突發性災害,例如一些家庭暴力或者虐待、交通事故等,這些事件盡管沒有超過人類的經驗範疇,卻會給受害者帶來嚴重的影響和傷害。

除了悲傷的情緒,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事件同時會讓人感到焦慮和無助,這些情緒都會影響人們的健康。

無法逃出的夢魘

海爾默至今無法忘記他的長官,那位號稱“整理專家”的既嚴格又寬容的長官瑞秋,盡管他已經離開這個世界整整5年了。

伊拉克戰爭的時候,他們同在前線,海爾默親眼看著自己的長官在一次輕武器短兵相接的交戰中被殺。後來他總是想,如果當時自己多看他一眼,或者離他近一點,是不是就有能力阻止他的死亡?

懷念一個在自己眼前瞬間陰陽相隔的人的情緒是複雜的,何況這隻是折磨海爾默的眾多噩夢之一。那一年,他隻有23歲,卻經曆了無數的迫擊炮、路邊炸彈、火箭彈以及輕武器的襲擊。當他的同齡人都在郊外摟著女朋友親熱的時候,他已經皮膚粗糙眼神蒼老地無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