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後,海爾默發現,戰爭讓他改變了很多,曾經的單純一去不複返,每天的精神折磨讓他痛不欲生,腦海中時常出現血腥和死亡的畫麵。他長期失眠,或者從噩夢中驚醒;他有時候會難以自控地憤怒,從而做出一些具有破壞性的事情來;他在安靜的環境中卻總是顯得很焦慮,有時候一個杯子掉在地上,都能讓他驚得跳起來……
當他終於意識到自己需要去看心理醫生時,心理醫生判斷他已經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症。
情報處理係統故障
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的患者,其症狀表現大致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過度警覺。就如海爾默一樣,當他處在安靜環境中時,總是焦慮地保持高度警覺,細微和突然的刺激都會引起他極大的反應,使他變得更加焦躁不安。這類人常常失眠,睡眠質量非常差,易驚醒。
第二類表現為“閃回”,即受傷的記憶不斷地重複出現,盡管當時隻是一瞬間,卻感覺長久以來都曆曆在目,無法忘記。
第三類症狀是持續性地回避。在刺激超過心理能夠承受的範圍後,人們會自動選擇忽略它,“眼不見,心不煩”,不碰不聽不想,改變自己的意識狀態,以達到自我防禦的效果。
那麼,創傷是怎樣引起人們的應激障礙的呢?
人在經曆了突然的創傷之後,會使大腦的情報處理係統發生非常大的紊亂,這個時候就容易超出人能夠承受的刺激了,然後兩條神經回路相互補充的機能便遭到了破壞,發生紊亂。急行回路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而負責對信息進行整合的緩行回路則手忙腳亂,無法有效處理,因而導致了急性回路過分活躍而緩行回路過分抑製。待危險過去後,大腦的加工機製卻無法及時回到正常狀態。
這樣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激素的失調,使得人產生不安、恐懼以及憤怒的情緒。
為什麼左撇子總被認為是特例
在“手腳”並用、四肢著地行走的動物身上,一般沒有什麼明確的手腳分工。據觀察,它們使用左前肢和右前肢的概率是基本相等的,頂多是前腿和後腿有所區別而已。而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不但有靈巧的雙手,而且左右手分工不同,使用頻率也不同。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呢?
左撇子讓人惱
我們通常把習慣使用左手的人稱為左撇子。
在中國,左撇子占的比例不足2‰,遠遠少於其他國家,造成這種比例懸殊的原因並不是中國人有多麼特殊。從小就習慣使用左手的人對這個事情也許更有發言權,原因在於他們中的大部分在小的時候,就不停地被糾正使用左手這個“錯誤習慣”。
有一個小男孩在上小學之前一直是左右手並用,這隻手累了就換那隻手,並且能夠同時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可是這個情況到上小學的時候就變了。小男孩的班主任是一位老教師,她對小男孩用左手寫字似乎深惡痛絕,每天上課都要點名強調一遍:寫字要用右手,不許使用左手。小男子並沒有牢牢記住老師的教誨,雖然開始時用右手寫字,但右手一勞累,馬上就換用左手。老師終於憤怒了,第二天,她從家裏帶來一根布條,當小男孩再度把左手放在課桌上寫字時,她便用布條把小男孩的左手綁在椅子後麵,強迫他隻用右手寫字。
年幼的孩子就像老師手中的橡皮泥,想捏成什麼樣便捏成什麼樣,僅過去了兩周,小男孩便徹底改掉了用左手寫字的習慣。
不討人喜歡的左手
我們一直無法評價,這件事究竟是對還是錯,老師是糾正了一個壞習慣,還是無意中誤導了他?
在歐洲的曆史上,人們曾經把左撇子稱為“與撒旦為伍者”,對左撇子的歧視不言而喻。
但總的來說,東方民族對左撇子的歧視程度似乎更深,往往都會采用強製的手段來加以糾正。就像拴住小男孩左手的老教師一樣,她或許隻是按照慣性思維來判斷事情,卻沒有往更廣闊的方向去思考。
據說,在古時候,左撇子是不被人理解的,因為在某些言語當中,“左”可以被解釋為笨拙,所以那時候,如果誰是個左撇子,他自己就會覺得是件很丟人的事情而躲躲藏藏,不敢在眾人麵前暴露。
“左”字的一些否定意義一直被沿用至今,比如它指代邪、偏、錯等含義,一些帶左字的詞語都有明顯的貶義,像“旁門左道”、“左脾氣”等。
盛產天才的群體
有人指出,左撇子是一個盛產天才的群體。真的是這樣嗎?
獨裁統治者愷撒、法蘭西皇帝拿破侖、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愛因斯坦、牛頓、富蘭克林,還有比爾·蓋茨、約翰·洛克菲勒、福布斯等,這些在各個領域都有非凡成就的人,無一例外都是左撇子。
一些腦科專家指出,左撇子中盛產天才,是因為他們長於右腦思維。從大腦分工來看確實是這樣,但實際情況要複雜得多。
左撇子更聰明嗎
研究發現,人們更習慣於用左手還是右手,在胎兒發育的早期就已經形成了。當嬰兒在母體內長到五六個月大的時候,通過超聲波掃描就可以知道這個小嬰兒將來的用手習慣,那就是看他習慣吸吮左手大拇指還是右手大拇指。
那麼多天才與成功人士都是左撇子,於是有人就認為左撇子要聰明。
人的大腦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半球主要負責邏輯推理和語言,右半球則注重幾何形狀的感覺,負責感情、想象力和空間距離。
目前尚沒有科學研究證明左撇子比一般人更聰明。科學家們通過對腦電波的研究發現,當遇到稍微複雜一些的情況時,大腦的兩半球都積極地參與腦部運動,並沒有哪一邊特別活躍或抑製。
為什麼“13”這個數字如此不受歡迎
美國人德賽寫過一本書叫做《恐懼與樂趣》,在書中,他淋漓盡致地講述了“13”這個數字所代表的不祥之兆,混淆傳說與曆史現實,將“13”這個數字所能引起的恐懼全部躍然紙上。
恐怖傳說
在西方國家,“13”是一個非常不受歡迎的數字,超過80%的高樓沒有第13層,醫院和賓館基本都沒有13號房間,電影院在第12排和第14排座位中間往往安排的是過道,甚至連街道上的門牌號也沒有排13.在法國著名的十四行詩社交名流中,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認為能夠成為宴會的第14位客人,就可以擺脫不幸的命運。
人們為什麼如此忌諱數字13呢?這得從耶穌說起。
達·芬奇有一幅名畫叫做《最後的晚餐》,畫中共13個人,是耶穌及其弟子。這是耶穌最後的一頓晚餐,因為在這天晚上,其中一個弟子猶大為了30塊銀幣將耶穌出賣給了當局,使得耶穌最後受盡折磨而死。
猶大是最後一個,也就是第13個來赴晚宴的人。當天恰逢13日,晚宴上有13個人,這一連串的“13”給耶穌帶來了不幸和苦難。從此,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而且是出賣和背叛的同義詞。
在北歐的神話中,也有關於13的故事。
在哈弗拉的宴會上出席了12位天神,大家其樂融融,交談得正愉快。這時闖進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就是邪神洛基,他的到來,斷送了光明之神柏爾特的性命。
原來,這位才貌出眾、人見人愛,給人們帶來無限喜悅的光明之神柏爾特曾做了一個噩夢,預感到自己將遭人暗算。眾神都為之著急,他的父親奧丁便派出了傳令官,傳令禁止一切鳥獸草木傷害自己的兒子,卻偏偏忘記了檞寄生。沒有被邀請的洛基用帶有檞寄生的利箭最終將柏爾特射死了。
光明之神一死,整個世界都陷入了黑暗和哀傷之中。因為洛基是第13位到來的不速之客,因此13便成為了不幸的數字。
黑色星期五
13已經被視為很不吉利,如果13日恰巧趕上星期五,那麼那天便成了黑色的恐怖的星期五,凶險異常。
傳說猶太教以星期五的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止為休息日,也稱為安息日。每到這一天,就有12個巫婆聚集舉行狂歡夜會,而撒旦是第13個魔鬼,會在狂歡夜會進行到高潮的時候出現。
在《聖經》中,亞當和夏娃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裏偷吃了禁果,而他們的兒子該隱也是在星期五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亞伯。“諾亞方舟”故事中毀滅一切的大洪水也暴發在星期五。
所以,恰逢13日的星期五,無論如何都是一個糟糕的日子,連那些不懼戰場上血流成河的人,都會在這樣的日子裏小心謹慎。比如拿破侖在這一天絕不用兵,而俾斯麥遇到這樣的日子,也絕不會在任何文件上簽署名字,哪怕隻是一份例行公事的文件。
集體無意識
如果你問外國朋友:“為什麼你們那麼不喜歡13呢?”他也許會愣一愣,然後回答說:“我也很難找出原因來,這似乎是一個從小就知道的道理,因為我的家人不喜歡,朋友不喜歡,學校以及住所周圍的人都避諱使用這個數字,這更像是個約定俗成的習俗。”
世界各地的人都有迷信的事件,說不上什麼道理,卻一直代代相傳。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集體無意識”。
分析心理學創始人榮格認為人的無意識分為個體和非個體兩個層麵,前者隻到達嬰兒最早記憶的程度,後者包括了祖先生命的殘留,以及祖先意識的傳承,它的內容能夠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帶有普遍性,因而稱為集體無意識。它是代代相傳的無數同類經驗在某一種族全體成員心理上的沉澱物,之所以能代代相傳,是因為有相應的社會結構作為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支柱。
集體無意識是一種典型的群體心理現象,可以說它是無處不在的。它能夠讓人在不知道為什麼忌諱13的情況下,將忌諱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