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是夢境還是現實——神奇的催眠術(1 / 3)

催眠的前世今生

催眠是一項非常古老的心理調整技術。大概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的金字塔裏就有了關於催眠的記錄。而在南美的瑪雅文明中,也有關於催眠的傳說。在印度托缽僧的修行記錄中,還有波斯的魔法中,甚至古希臘人的醫療記錄中,都可以看見催眠術的影子。

催眠是科學

由此可見,催眠的曆史伴隨著整個人類文明的進程,但為何它的真實麵目卻一直不被看清,反而是籠罩在它頭上的光環更多地左右著人們對它的認識呢?

原因之一是因為催眠本身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體。

奧地利精神科醫生弗朗茲·安東·麥斯麥爾被稱為是近代催眠之父,他出生於1734年,大學時攻讀的是哲學,後來又轉攻醫學,成了一名合格的外科醫生。

某一次,他目睹了神父用磁鐵治愈病人的經過,並對這種方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他決定親自試驗這種治療方式。

麥斯麥爾的第一個實驗對象是太太的朋友,一個飽受歇斯底裏症折磨的年輕女孩。當時,女孩的病已經很嚴重,時常出現幻覺,並伴有嘔吐、痙攣、間歇性失眠以及機體麻痹等症狀,發病的時候還會排尿困難,牙痛得非常劇烈。

麥斯麥爾給女孩的腳上綁上磁石,在她頭的四周也布滿磁石。女孩開始感到熱辣辣的刺痛順著從腳到髖骨的方向傳上來,然後,刺痛變成了痙攣,沿著髖骨往上走,每經過一個關節,就像要將其灼燒一般的疼痛,最後傳到了發梢。

這是磁流。當這股磁流傳過全身的時候,走得並不勻速,在某些部分會停留一會兒,然後變得更為強烈。經過一番痛苦的掙紮,磁流遍布了她的全身,而她的病居然完全被治愈了。

這是麥斯麥爾自己對這場治療的描述。然而現實是,因為當時的人們對磁石的效用是非常迷信的,他們認為磁石具備了一種特殊的魔力,非人類能夠解釋清楚。當磁石被綁在人身上的時候,這個人就會虔誠地相信這些神奇的石頭一定能給自己帶來期望中的結果。再加上醫生的語言引導,他似乎清晰地感受到了強烈的痛楚,隨後是病愈後的解脫。

一切如願以償地“發生”了,磁石治愈的是心理上的頑症。

麥斯麥爾聲名鵲起。這個時候他發現,其實這種治療真正神奇的地方並非這些磁石,而是有別的原因。然而他並沒有深入地去尋找原因,而是選擇了固守“磁流理論”。可是,不久之後,一個事故就讓他的磁流理論從此站不住腳了。他失去了人們的信任,並被勒令離開祖國。

麥斯麥爾流離失所,在許多國家待過,也試圖重拾信心和事業。他結識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又開始用“催眠”的方式來治療患者。雖然他已經不再那麼篤信磁石的力量,甚至懷疑到了那種強大的治愈力量是來自人的內心想象,可是終究沒有得到最明確的驗證。

麥斯麥爾最後落了個孤獨終老、客死他鄉的下場。連他自己都不會料到,他的治療開啟了催眠治療的先河。催眠是藝術

而讓催眠顯出藝術氣質的,則是一位叫做約瑟夫·戈斯耐爾的德國神父,他與麥斯麥爾是同時代的人。

在他的一次催眠演示當中,他用言語將一位女士的脈搏和呼吸節奏都降到最低,然後邀請現場的幾位醫生上來近距離觀察。醫生們都一致宣布,這位女士已經死亡。然而,在兩分鍾後,這位女士居然奇跡般地蘇醒過來了。所有人都認為是戈斯耐爾喚醒了已經消逝的生命。

觀看者中沒有任何人能夠解釋這是為什麼,他們隻得相信是上帝賜予了戈斯耐爾神奇的力量。

所以此後,接受他治療的人也將他當做了上帝的代言人,從而對他產生了無比的依賴和信任,對於他帶來的一切,人們都深信不疑。據說到後來,隻要戈斯耐爾身著長袍,胸前掛著十字架,手托蠟燭來到眾人麵前,可以在7秒鍾之內,讓所有人進入被催眠的狀態。

他是第一個給人“清醒催眠”的人。比起磁流治療,他的方式更像是一場精美絕倫的藝術表演。

到底是睡著,還是清醒

18世紀的催眠先驅們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發現了催眠現象,並且運用這種現象為當時的人們展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新世界。這個世界裏似乎存在著一種神秘的力量,能夠為人們排遣痛苦,治愈病痛。人們紛紛交出自己的自主權,在催眠大師的麵前睡去,渴望醒來的時候能夠有不一樣的人生。

催眠就是夢境嗎

由於知識的局限性,這些早期的催眠師們不願意將焦點移到被催眠者身上,而執著地認為是自己的力量導致了結果。因為催眠術在隨後的整整一個世紀都被誤導,朝著一些不明就裏的方向發展。

其中,麥斯麥爾早年的一個學生繼承了他的理論,並且明確提出了“夢遊狀態”。他錯誤地認為是催眠師特殊的能力,導致了被催眠者能夠進入一種夢遊的狀態,而且也在錯誤地肯定著“催眠狀態就是夢境”的思想。

他在給一個男孩進行催眠治療的時候,通過自己的言語確實讓男孩進入了夢遊狀態。男孩起身到桌子旁邊,拿了一樣東西,然後回到床上躺下。催眠結束後,他詢問這個男孩的體驗,男孩的回答是“像是做了一場夢”。而問及他是否知道自己曾經起身離開床時,男孩搖頭表示不知道。然後,男孩看到了自己手上握著的東西,也感到很驚訝,因為他清楚地記得那個東西在他進入催眠之前,是放在桌子上的。

於是,被催眠者在催眠進行時是睡著了,而且會夢遊的說法被推廣開來。幾十年間,人們堅信著這一個理論,從未懷疑過。被催眠的人也許並未睡著。

後來,一位在催眠術方麵卓有成就的醫生遭到了同行的嫉妒。在他的一次公開催眠會上,同行們安插了幾個人進去,讓這些人在開始的時候假裝睡著。當這位醫生的催眠進行到中間的時候,這幾個人突然跳起來說,他們是這位催眠師找來的托兒,催眠師讓他們假裝睡著,以騙取更多人的信任。

催眠師,也就是那位醫生百口莫辯,瞬間,公眾對他的信任降到冰點,最終他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被趕出了這個行業。

印證真相

然而,那幾個托兒的行為卻引起了一些人的質疑。如果這個醫生的確是個騙子的話,那麼一切行為順理成章。但如果他不是,莫非那些托兒能夠排除催眠的幹擾,拒絕睡著而等著來揭發他?或者催眠狀態其實並不是睡眠狀態,催眠和睡眠之間根本就有著本質的區別?

問題一經提出,理論界嘩然。這些高高在上,像是掌握了神力的醫生、科學家、催眠師們,都很難放低姿態去站在被催眠者的主動性上去思考真相。因為很可能真相會斷送他們的崇高地位。

印證真相的事情拖到了20世紀,人們開始逐漸相信催眠並不是催眠師一個人的事情。催眠師所提供的各種語言暗示都必須找到一個人來接受,這個人就是被催眠者。如果被催眠者不配合,那麼催眠工作就很難順利進行。催眠過程中,被催眠者處於一種高度的受暗示的狀態。這種狀態很像是睡眠,但是從腦波圖和各種身體器官的反應來看,睡眠在催眠過程中未扮演任何角色。也就是說,睡眠跟催眠毫不相幹。

催眠與睡眠不同

於是學者們進行了大量實驗和監測,得到的數據和曲線圖表明如果人處在睡眠狀態,是無法受到外界語言暗示的。這一下,連同催眠本身的名字也受到了質疑。確切地說,“催眠”這兩個字本身就具有誤導性。

正規的催眠術是運用暗示等手段,讓被催眠者進入到一種類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識恍惚的狀態。這個時候,被催眠者的自主意願、自主判斷被弱化了,而潛意識的聲音就有可能暴露出來。潛意識的聲音是有序的,在催眠結束後,被催眠者能夠自己整理清楚這些信息。

這和睡眠不同。人在睡著後不久,就會進入到深度睡眠當中,也就是夢境階段。這個時候,大腦中的信息是紛繁複雜的,一些記憶的碎片會隨意地組合,從而形成夢境。夢境一般都是虛無的。

可見,催眠並非是讓人睡個覺、做一場夢那麼簡單。被催眠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嗎

催眠狀態下,人是不是會說出一些不該說的話?如果是,催眠師豈不是掌握了很多人的秘密?被催眠的人萬一他在催眠狀態下暴露了自己內心最醜惡的東西,那麼事後會不會覺得羞愧或者暴跳如雷?又或者,催眠師是否會產生一種私心或者控製欲,在進行催眠的時候去挖掘別人的隱私,或是用自己的言語控製被催眠者,使他做出一些非比尋常的舉動?

患恐水症的人

19世紀,維也納的一位醫生遇到了一個奇怪的女病人,她患上的病症叫做“恐水症”。就是她端著杯子,卻無法說服自己去喝杯子裏的水,就算把杯子放到嘴邊,甚至強行灌進嘴裏,她都會將水吐出來。這是一個看上去有些滑稽的場麵。

結果,在超過一個多月的時間裏,她滴水未進,隻能依靠水果蔬菜來補充身體所需要的水分。

但是她卻不能夠清楚地說明為什麼自己會出現這樣的症狀。她的記憶一片混亂,找不到頭緒。

醫生選擇了為她進行催眠治療。在進入中度的催眠狀態後,醫生問她前兩個月是否發生過什麼特別的事情。

一片沉靜之後,她娓娓地講述起之前曾應邀到一位女士家拜訪。女士家養了一隻狗,很得主人寵愛,甚至可以爬上桌子,喝主人杯子裏的水。

看到那個場景,她覺得非常惡心,但是出於禮貌,她什麼也沒表現出來。回到家之後,她就無法喝水了。

催眠讓她說出了自己認為已經忘記了或者根本不當回事的事情。催眠結束後,她的恐水症居然奇跡般地消失了。

偷盜成癖的人

一位女士擁有很高的學曆和很好的工作,然而她卻有著一個奇怪的嗜好,就是偷東西。每次上街,她都會忍不住要偷一點東西,偷的時候完全沒有做賊心虛的緊張感,而是自信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