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表明,有些成人之所以養成這樣的說話習慣,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他們的嬰幼兒時期。在哺乳期,嬰幼兒與母親有一種身心合一的親密關係;而到了斷奶期,嬰幼兒的這種感覺就受到了威脅。為了避免這樣的威脅,嬰幼兒學會了說“媽媽”、“我”這些單詞。“媽媽”和“我”這些詞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在孩子的心目中,“媽媽”和“我”是密不可分的。沒有媽媽,他們很難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對媽媽有著難以割舍的心理依戀。孩子不斷地強調“我”,可以從母親那裏得到一種安全感。經過這樣的不斷強化,孩子就頻繁地使用“我”,從而獲得更多的安慰。等孩子慢慢長大以後,就逐漸被社會同化了,由一個小家的孩子變成了社會的孩子,他們通過不斷地說“我”、“我們”來獲得安全感的要求逐漸變淡,取而代之的是強烈的表現欲。他們並非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而是企圖強化自己的存在、表現自己。與這樣的人交往,一般來說是比較安全的。如果你有這種習慣,就應該及時修正自己的個性,使自己的性格很快成熟、健全起來。
這些人的另一個特點是,常常喜歡把“所以說”掛在嘴邊。他們認為自己在開始的時候就已經了解所有的事情,頗有先見之明。當別人說出事情的結果的時候,他們總會說:“我之前不是說過了嗎?我早就知道結果會是如此。”特別強調自己對事情的發展早已了如指掌。他們絕對不會說:“是啊,你說得對,我也這麼想。”而總是說:“所以說,事情就是這樣,我之前不就說過了嗎?”乍聽起來是他們善於總結,但深究起來卻遠不是這麼回事。
常說“所以說”的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以聰明自居、自以為是,態度也表現得很強硬、傲慢,並且更喜歡將功勞攬在自己身上,總認為自己所說的話具有絕對的權威性,說話完全不顧及對方,似乎有逼迫他人的感覺,因此對方常會因這種被踐踏的態度而受到傷害。他們就算很惹人討厭,但自己卻渾然不覺。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個傲慢、令人厭惡的人,反而認為他們相當值得同情,因為得不到眾人的認同和理解,周圍的人都不願意去傾聽、了解他們的心聲。因此,我們一定要留心說“我”和“所以說”這樣的口頭禪,尤其是在自己並不是最高職位的時候。
相反,如果一個人在敘述某件事情的時候,隻是在單純地敘述,不加入過多的自我感情色彩,而是將自己置於事外,則表明這個人比較客觀、理智,情感比較沉著和穩定,鮮有過激行為。
談話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在談話中,通常人都不會非常直觀地談論自己,但在不知不覺、有意無意當中總有透露自己的時候,在此過程中,注意談論內容是什麼,談論者的神態和動作怎樣,細心一點,一定會獲得一些有益的東西。
9.說話總是附和他人的人或圓滑或沒主見
“對啊”這個詞語用來肯定對方說的話,表示毋庸置疑。日常生活中,沒有人喜歡別人違背自己的意願行事。而這些喜歡說“對啊”的人,通常都有好人緣。他們嘴邊掛著“對啊”,表麵上是一團和氣,人際關係不錯,但這並不一定就是他們的心裏話。其實,他們是以“對啊”來迎合別人,暗地裏卻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精打細算,為人處世比較圓滑。
“嗯,對啊,就像你所說的那樣。”
“對啊,確實是這樣,我也有同感 。”
類似這些用來讚同或認同對方的話,會讓對方聽起來顯得格外舒服,非常高興地認為原來你的看法和他一樣。其實,講這種話的人並非發自內心、謙虛地認為你的話都是正確的。他們之所以常常將“對啊”這句話掛在嘴邊,是因為這樣比較容易與你相處,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順利而已。他們一心為自己著想,希望借此得到更多的利益。
另外,常說這句話的人通常不屬於那種自我意識特別強烈的類型,他們比較善解人意,不會勉強別人按照自己的步調走,不會強人所難,不會斤斤計較。因此,他們一般可以營造和諧的氣氛,自己也可以成為受歡迎的人。可是如果碰到這種類型的主管,就別高興得太早。對你的意見他可能會回答:“對啊,你說得很有道理。”不過當事情進入最後決策階段的時候,他會要求你按照他的意思去做,而且相當固執,無論你再提出什麼樣的意見和建議,也都是徒勞。寸步不讓的做法令他一反常態,與往日判若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