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喜歡講方言的人,往往感情豐富,特別重感情。他們的適應能力也許不強,與其他環境的融合或許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這類人的自信心較強,有一定的膽量和魄力,做事很容易成功。
台灣交際專家方樹生在談到方言的作用時說:“喜歡人家說他的方言,這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對廣東人說廣東話,對福建人說福建話,對寧波人說寧波話,對上海人說上海話,如果你是他的同鄉,當然產生同鄉的好感,彼此易於接近;如果你不是他的同鄉,而能說很純熟流利的對方方言,他一定會覺得你特別聰明,雖然初次相見,印象卻可能會很好。對於你的請求,本來不想答應,或許可以因此而通融。”
如果能夠在言談中保留故鄉話的人情味,同時又能用理性的普通話來和人交談,擷取兩種語言的優點,是最理想的方法。另外,在生意往來、各地區的洽談會、招待外來賓客等場合中,如能巧妙地活用故鄉的語言,也會增加彼此的親切感。
5.不能輕易被打斷話題的人多愛聽奉承
有的人說起話來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有的人則喜歡喋喋不休地傾訴。對這樣的一些人,不妨做個最佳聽眾,不要打斷他,不要責怪他,與他保持親密但適度的距離,顯得專注一些,並刻意營造美妙的談話氛圍,因為他們是喜歡聽別人奉承的典型。
不需要用語言表明你正在注意傾聽別人講話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點頭。當一位客戶正向你喋喋不休地講解某件事的一些細節,你不插話,但你又希望讓他知道你正在聽他講話,這個時候點頭特別有效。
一般來說,說起話來像連珠炮似的滔滔不絕的女性,性格會非常靈巧,有順應任何環境的能力,而且,這類型的女性多半具備語言、繪畫的才能,個性善良,不會拒絕他人的請求,從而為自己帶來一些煩惱。
小玲的媽媽是位樸實的農村婦女,雖然沒怎麼上過學,但是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小玲覺得媽媽哪兒都好,唯一讓自己感到不滿意的地方就是隻要媽媽一開口說話,就不容易被打斷,有多長說多長,不說完不算完事。
有時小玲著急看一個電視節目,偏巧媽媽過來找她聊天,小玲一邊聽一邊看,三心二意,希望媽媽快點說完,可是媽媽絮絮叨叨地說個不停,總也沒完。小玲一著急,就想辦法,比如提醒媽媽說:“媽媽,你是不是在燒水,水開了吧?”媽媽恍然大悟跑去廚房看一看,但誰知道返回來之後竟然還能接著剛才中斷的話題繼續說。
小玲算是服了媽媽了,雖然這點常讓她感覺有點兒煩,可是媽媽也有一個最大的優點,那就是無論做了什麼惹她生氣的事情,自己隻要抱住媽媽說兩句好聽的話,媽媽準保就不生氣了。
倘若是口若懸河的男人,有時因不會接納他人的意見、過於主張自我而惹來麻煩。他們自認為好的事卻常常是旁人厭惡的。
不能輕易被打斷話題的人都愛聽奉承話,大多數人都很樂觀,不會悶悶不樂或鑽牛角尖。但他們同時也因為樂觀而有疏忽的一麵,那就是可能做出違背本意的事。這類人給人的第一印象雖不佳,卻能在交往一段時間後慢慢化解彼此間的誤解,而讓人發現其個性品位。當然,也很容易引起異性的誤解。
6.口齒不清的人意誌很堅定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人口齒不清、反應遲鈍,最初你也許會有厭煩的情緒,但等到彼此熟悉或了解後,會發現這類人往往不僅意誌堅定,而且才華出眾,甚至會一鳴驚人。
古今中外,有很多口齒不清的人都是憑借自身堅強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最終成功改變形象,躍身成為成功的偉人。如古希臘寓言家、《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偉大的思想家亞裏士多德、著名的古希臘演說家德摩斯梯尼、科學家牛頓,進化論的提出者達爾文、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等等,都曾經是口齒不清隊伍中的一員。新近大熱的奧斯卡得獎影片《國王的演講》中的喬治國王,也是典型的口齒不清的代言人。喬治六世深為自己不能流利地當眾發言感到苦惱,但是當他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努力掃除口齒不清障礙後,一舉得到了臣民的熱烈擁戴,並通過自己的演講極大鼓舞了人民抗擊希特勒的鬥誌。無一例外,這些口齒不清的成功人士都擁有意誌堅定、才華出眾的特點,且最後都一鳴驚人,在各自的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口齒不清、反應較遲鈍的人,通常有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他們僅僅是語言表達不夠精彩,但往往能一鳴驚人,這說明他們在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有比較出眾的才能,隻要努力,都能很快成功;另一種人則是說話方麵確實不夠出色,而且也不太經常表現自己,但他們注重少說多做,以免去自己詞不達意的形象缺憾,而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可見,這種人的意誌往往是十分堅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