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戰勝自我心理谘詢(1)(2 / 3)

5.沒有責任感

他們認為自己對別人毫無責任可言。如對不道德的行為無罪惡感,對傷害別人感覺不到後悔,並自以為是。他們的行為後果和傷害別人,使左鄰右舍雞犬不寧,而自己卻若無其事。

6.形成後矯正困難

人格障礙一旦形成就相對恒定而改變困難,偏離正常愈遠,就愈難改。要想改造人格障礙確實困難,不管使用何種治療手段,采取何種環境影響和教育措施,對患者都沒有效或收效甚微的。

其實,要使普通人改變性格、氣質也是不易的。當然,也不是有了人格障礙就束手無策,實際上,有的人到中年後,由於飽經滄桑或精力減退等,可部分或全部自動緩解。患者也可從心理治療專家那裏得到幫助,改善人際關係、緩解精神痛苦。

人格障礙表現極為複雜。《國際疾病與分類》(第九次修訂版)把人格障礙分為偏執型、分裂型、情緒高潮型或情緒低落型、反社會型、強迫型、癔病型和衰弱型等。

那麼,形成人格障礙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形成人格障礙的因素,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問題。大量的研究資料和臨床經驗顯示,生物、心理、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共同影響,對人格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通常,有人格障礙的人是在某種不健全的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後天不良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

1.生物遺傳因素

人們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雖然很難驗證這種說法,認為人格障礙患者的親屬中人格障礙的發生率與血緣關係成正比,即血緣關係越近,發生率越高。

2.病理生理因素

人格障礙患者雖然沒有發現神經係統解剖、生理上的病變:但通常認為他們在神經係統的先天素質方麵,有不健全的地方。人格障礙患者傾向於焦慮缺乏,因而不能從經驗中吸取教訓等等。這就表明,人格障礙在某種神經係統功能上是存在障礙的,但是通常沒有神經係統形態學的病理變化。

3.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社會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形成人格障礙的關鍵因素。可以說,人格障礙是有缺陷和不完善的社會文化環境的必然結果。很多的人格障礙都植根於社會文化環境的土壤之中。如不安定的生活、麵臨失業和潛在失業的危險、缺乏安全感、婚姻不和、家庭不穩定、戰爭等,這些都將給人帶來煩惱和困境,乃至人格障礙。

另外,青少年期的心理失調、成年人的心理失調,都可能造成心理壓力過重和自我貶值,毫無疑問,這也將引起人格障礙。

怎樣克服軟弱的性格

現實生活中,確有很多人受軟弱的人格所困擾,心靈處於痛苦之中。

怎樣戰勝軟弱呢?心理學家提供的對策是:

1.重塑性格

任何人都能夠養成堅強的性格,不過,軟弱的人大多有內向的氣質,養成外向型堅強性格的確不易。但是內向型堅強性格卻是可以鍛練出來的。內向型堅強性格有三個特點:鋒芒不外露但有韌性;不熱情奔放但有主見;不強詞奪理但能堅持正確意見。

2.堅持自己

弗蘭克林1951年首先發現脫氧核糖核酸的螺旋結構,但因受到“強人”的責難,竟承認這個發現是錯誤的。後來有兩位科學家1953年重新發現了這一結構,並獲諾貝爾獎。

由於不敢堅持己見,將自己在生物學上劃時代的發現拱手讓給了別人,痛惜!哀哉!戰勝軟弱的心理基礎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敢於堅持自己,特別是麵對飛揚跋扈的所謂“強人”的時候。

3.敢於反擊

先是學會發怒。軟弱的人多沒有當眾發脾氣的體驗,而習慣於沉默忍受。堅持自己,就要敢於適時而怒,可以逐漸學起。你可以選擇經常粗暴對待顧客的售貨員為對象,準備好“台詞”:“這樣對待顧客,太不像話,豈有此理!”說罷,盡管揚長而去。

4.直接反駁

軟弱者對於別人的誤解與無端的責難總習慣妥協。戰勝軟弱就要學會直接反駁,不妥協。

5.行為武裝

心理學也認為改善行為能夠改善心理素質。你倘若軟弱,就從行為上這樣武裝自己:

(1)遇見你有點害怕的人,不要繞道,徑直迎著對方走過去:

(2)站直身體,挺起胸膛與對方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