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戰勝自我心理谘詢(1)(1 / 3)

怎樣培養成功人格的素質

積極、富有創造力的人格,是多種素質的綜合。一個人,倘若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識、經驗、交往、行為、個性、口才等素質,他為人處世就沒有不成功的理由。

天才是極少數的,成功的人卻很多,那是因為成功的人知道怎樣使自己具備各方麵的良好素質,就算在某方麵有缺陷,他們也知道用另一方麵極為突出的素質彌補此缺陷帶來的不足。

相關素質的匹配,使人們的人格相得益彰,豐富多彩,為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素質匹配十要則如下:

1.盡量適應環境,而不是讓環境適應你。

2.避免決定性風險。

3.有基本的把握。

4.應該符合自己的個性及愛好。

5.自己的長處優先考慮。

6.參考社會需要。

7.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8.服務的對象不可忽視。

9.看問題、處理問題不可僵化。

10.倘若可以,不妨做個小測驗,以此來確定計劃的可行性。

以上十條原則,關係到人格的體現及創造力的發揮,必須予以考慮。

相關素質的匹配潛能是巨大的,它可能對幾十年、幾百年,乃至幾千年的文化傳統發起挑戰性的進攻。當然,鬥爭也好,讓步也罷,我們要在生存的路上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這是不可避免的。

我們需要冷靜與勇敢,而不是衝動與魯莽。

素質構成人格,人格決定素質,二者辯證統一,不可分割。

我們要成功、要幸福,所麵臨的選擇隻有一個,即:

培養素質,發揮素質,轉化素質,從而達到一種完善的人格,實現個人的夢想。

怎樣消除人格障礙

所謂人格,心理學上是指一個人在其生活實踐中經常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個體心理特征的總和,也就是個性。這些心理特征包括個人的能力、性格、氣質、興趣、愛好、傾向性等。

它們是在生理素質的基礎上,通過社會實踐逐漸形成和鞏固的。它表現出個別差異,人與他人相區別的特質或個人特征,是一個人在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和情緒反應的特征。

通常而言,倘若一個人的人格能適應於社會環境,就被認為是正常的人格。而有少數人,他們無法與社會環境相適應,待人接物、為人處事、情感反應和意誌行為與世格格不入或不相協調,其人格偏離常態,即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又叫病態人格、變態人格、偏離人格、精神病態人格等。目前,人格障礙是國際通用的標準術語。嚴格意義上的人格障礙,是變態心理範圍中一種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之間的行為特征。因而其患者既不是“精神病”,又不能說是“正常人”。

何謂人格障礙呢?人格障礙指不伴精神症狀的人格適直缺陷。其患者對環境有極為嚴重的、根深蒂固的、不可更改的、不適應的反應,在知覺與思維方麵產生適應功能的缺損,或增進自覺的痛苦,其行為傾向組成對自己對社會都不被允許的、不得體的行為模式。

因此,有人格障礙的人,往往不能正確估價社會對自己的要求和自身應當采取的行為方式;對周圍的環境作不出恰當的反應;不能正確地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常常和周圍的人、甚至親人發生衝突;對工作責任感不足,經常玩忽職守,甚至超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做出法律相悖或擾亂他人和危害社會的行為。

總之,人格障礙有以下幾個方麵的主要特點:

1.通常始於青春期

人格是從小逐漸發展形成的,人格障礙亦是如此。人格障礙的特征往往從兒童時就得以顯露,到青春期變的顯著。

因為年齡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宜對人格障礙下定論。

2.有嚴重的人格缺陷

有人格障礙的人,生理上可能某些神經係統功能上有障礙,但是通常沒有神經係統形態學的病理變化,它隻是一種人格結構上的某些方麵過分與畸形地發展或嚴重發展不足,偏離了正常人格而出現的嚴重的人格缺陷。

3.有紊亂不定的心理特點

有人格障礙的人通常意識是清醒的,認識能力也完整。即在意識無障礙,記憶力和智力活動無障礙的情況下,情感與行為活動出現明顯的障礙。其情感障礙表現為情緒起伏不定,或對人感情冷漠甚至冷酷無情。不管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行為變異,如偏執情緒、自我愛戀、被動性侵犯等,都給他人造成極大的困難,甚至帶來禍害。

4.缺乏自知力

有人格障礙的人通常能正確處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清楚自己的行為後果,也能清楚社會對自己行為後果的評價標準。因此,他們不能將自己的責任能力免除,但他們缺乏自知力,把自己所遇到的所有困難都歸咎於命運或別人的錯處,因而他們感覺不到自己有缺點,不知道有何需要改正的,不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