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遠離青澀的自卑
我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生,學習成績雖然不是最差,但考上大學的希望是很渺茫的。平時在班級我好像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不是我不願意跟同學交流,隻是我總怕自己說出的話不夠幽默,讓大家覺得我沒意思,又怕我說錯了什麼,被他們嘲笑一通。我常常為自己的將來發愁,我覺得我不會做出什麼很大的事業,十有八九像我老爸老媽那樣,平平凡凡柴米油鹽地活一輩子。我真的好羨慕那些學習好的同學,他們有著海闊天空般的前景,總是非常自信,是同學和老師矚目的焦點,他們好幸福。我也羨慕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爸媽有錢有勢,什麼都不用想,每天可以很瀟灑悠閑地活著。我恨自己為什麼這麼笨,為什麼上天這麼不公平,把這麼多優秀的基因都給了那麼幾個人……
讓我們看一看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1870~1937)的一生吧。
阿德勒生於一個猶太小康家庭,父親是糧食商人。童年的阿德勒身體很弱,因患軟骨病而導致背有點駝,和他相貌英俊、身材挺拔的哥哥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對他影響很大,他總覺得自己生活在哥哥的陰影裏,這激起了他很強的上進心。他5歲時患肺病幾乎喪命,因此立誌當一名醫生,以擺脫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他剛上中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差,老師看不起他,建議父親讓他去當鞋匠,這件事刺激了好強的阿德勒,他努力學習,長進很大,成了班上的優等生。阿德勒的經曆啟示人們: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隻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後來他成了醫學博士,加入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協會,1912年他自成一派,稱“個體心理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
阿德勒童年時處於強烈的自卑中,但是他的自卑並沒有導致他的退縮,而是激起了他強烈的上進心,正是童年的經曆促使他一生不斷地奮進。所以阿德勒提出:自卑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人追求優越的欲望來自於人的自卑,自卑感使人產生對優越的渴望,是一種激勵人奮發向上的因素。
從阿德勒的例子中我們可以懂得,自卑並不是錯,並非什麼壞的情感,相反,它是每個人在追求更加優越的地位和完美人生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心理反應。當一個人感到自卑時,他就會發憤圖強、力爭上遊,從而激勵他取得成功。當他成功以後,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但是在他人更高的成就麵前,還會產生自卑感,還會推動他去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永無止境。關鍵在於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利用自卑做借口逃避現實,事事依賴他人,還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選擇——第一種人自慚形穢,被自卑所壓倒,在消沉中萎靡不振,在憂鬱的情緒中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形成惡性的“自卑情結”。第二種人由於刺激產生了相當強烈的反抗心理,急於改變自卑的地位,以致不顧他人的利益,極端自私,形成專注於自我的狂熱的“優越情結”。這是和極端的自卑者完全相反的人格類型,由於他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合作精神,同時過分妨礙他人,往往也會遭到失敗的結局。第三種人是上述兩者的中間型,他既正視自己的自卑,注重克服和超越,更清楚人是社會的動物,人與人之間既有衝突也有合作,而自我的成功就需要在合作中達成,需要兼顧他人的利益,這是一種理性的健康的優越人格。
我們要像阿德勒一樣做第三種人,勇敢地超越自我、超越自卑,就讓我們首先肯定自己,從熱愛自己、接納自己做起。
一、尋找快樂六大法則
1永遠的不完美
與其費太多的心思去完美鏡中的自己,不如靜下心來,讓自己擁有除了美貌以外更多的自信的理由。一個人是否完美並不重要,因為不完美是必然的;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與不完美的生活,在一步步接近完美的過程中去提升自我、享受生活。
2不必苛求自己
既然不完美是必然的,就沒有必要苛求自己,更不應該輕率地否定自己。正確的態度是承認自己的全部缺點和優點,接納真實的自己。唯有這樣,才能以積極的心態最大限度地將自己的潛質化為現實。
3對失敗應做適當的歸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