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自我,會明白“自我”是個大家族,各具特色的“自我”會聚在一起,行使著自己的職責,而我們的任務不僅要認識清楚每一種“自我”,還要把這個大家族裏的每一個成員都協調統一起來,來解開我們自己的“斯芬克斯”之謎。

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將主體我與客體我區分開。他們處於一個非常注重自我形象的時期,關心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人都有一種“歸屬需要”,試圖脫離家庭懷抱的中學生在同伴中更是如此。人都有一種加入某種團體的傾向性,有一種對他人不可避免的關注,並且渴望得到團體的接納與認可,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模仿他人。

當你很重視某人時,你就會為他的評價所左右,受到他的讚揚時會興致勃勃;受到他的否定時,則會憂鬱傷感。由此可見,“人言”對社會自我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不過,一味受“人言”左右,則會變得喪失自我;隻關注自我,不考慮別人的看法,那麼會發展成“自我中心”。想想曾經的你如何對待二者,現在的你又怎樣,以後的你是否會做出調整?

在這個世界上,你是一種獨特的存在。你隻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你隻能以自己的方式繪畫。你是你的經驗、你的環境、你的遺傳造就的,無論好壞與否,你隻能耕耘自己的小園地;無論好壞與否,你隻能在生命的樂章中奏出自己的音符。

一、認識自我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對自己的看法和態度。而我們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都具有獨特性,想知道你到底有多了解自己嗎?下麵,請在心裏連續問自己二十次“我是誰”,然後把第一時間呈現在你頭腦中的答案寫在下麵: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我是誰?我是的人。

在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你有什麼樣的體會呢?會不會覺得寫到第十幾個的時候就不知道寫什麼了?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那說明你的自我意識可能還不夠成熟,需要注意了。

其次,再來看一下你所填寫的內容。有的同學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多偏重於客觀描述,例如“我是1993年出生的人”、“我是身高1.70米的人”等等。而有些同學則比較偏重於主觀的體會,如“我是個充滿自信的人”、“我是個渴望真誠友誼的人”等。觀察一下你自己的答案,是屬於哪一種呢?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如果你的答案中主觀客觀描述都能夠涉及到,那說明你的自我意識發展是比較均衡的。如果大部分屬於主觀體會,那說明你可能是一個非常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感情細膩的人。

如果你的同學和朋友同意的話,你不妨看一下他們對這二十個問題的答案。你會發現,每個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所體現出的內容豐富程度、感情細膩程度、理解的深刻程度以及表達的風格等都有著很大的差異。這其中反映的正是我們每個人自我意識的獨特性。

其實,回答這些問題,可以幫助你發掘內心深處的一些想法,使你更好地了解自己。

二、自我提升

畫一個關於自己的“社會網絡圖”,將自己放於“中心”,盡可能多地標出你的各種社會關係,用幾個詞簡要地注明你對這種關係的評價。然後,想一想在這各種關係中,哪一種對於你而言是最重要的?哪一種是最密切的?在這些所有和你交往的人中,他們分別對你有什麼樣的希望?把它們列在紙上,想一想你最在乎誰的評價,你可能滿足他們所有的期望嗎?當他們的要求不同時,你會優先考慮誰的要求?

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後,你是不是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要小看這個總結和思考的過程,它可以幫助你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認識自己在社交小圈子中的位置。還記得嗎?這就是你的社會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