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BT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曾采用其他療法的一些練習方法,如皮爾斯(Pearce)的“遭遇法”(encounter methods)等,後來又發展出一些屬於他自己的經驗性練習,這使他的行為取向也得到加強。
隨著REBT的成長,20世紀70年代以後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心理學家加入了REBT的陣營。REBT的原理被應用於多種多樣的情緒障礙的治療,出現了不少闡述REBT的著作。除了學術性的著作外,REBT還出版了大量自助性的理性—情緒治療程序讀物,以及一般的普通讀物。例如,《理性生活向導》、《成功生活向導》、《克服拖遝毛病》、《個人幸福向導》,等等。
到了20世紀80年代,REBT已經成為了一個國際聞名的心理治療體係。它有兩個研究機構,一個是“理性—情緒治療研究所”,是一家非營利性的教育和科研組織,創辦於1959年;另一個是“理性生活有限研究所”,創辦於1968年,是一個培訓機構。兩個研究機構的本部都設在紐約市。除了出版專著、書籍和通俗讀物外,還出版一份名為《理性情緒與認知行為治療》的雜誌,(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ngnitiveBehavior Therapy),其中收錄了REBT的最新發展資訊。在教育培訓方麵,開設了成人教育課程、研究生培訓以及特別的專業進修班。
二、 理情行為療法的特點
從整體上看,理情行為療法有以下一些特點。
(一)人本主義傾向
艾利斯明確宣稱:“REBT不刻意裝作是‘純客觀的’、科學的或以技術為核心的,它對人類的困難及其基本解決途徑采取明確的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的立場傾向。”這種傾向首先在理性—情緒治療對人本性的觀點上,同許多人本主義者一樣,艾利斯也認為,人有其固有的本性,雖然在人的先天生物傾向中既有好的東西也有消極的東西,但人要活著,活得快樂,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人的本性。理性—情緒療法斷定,人從其本性出發,就有一種追求充實的、自我實現的生活傾向。在目標和價值問題上,REBT認為,人僅僅因為他自己活著、存在著,就完全可以做他自己,而用不著非要做出什麼業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一種人本——存在的治療,REBT的目標就是幫助人克服其非理性的、自損的行為,幫助他獲得其生命的最大價值,幫助他追求長期的幸福而不是眼前的短暫快樂。在治療力量上,REBT信賴和重視個人自己的意誌、理性選擇的作用,強調人能夠“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賴魔法、上帝或超人的力量。
(二)教育的傾向
REBT有很濃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教育的治療模式。
首先,在心理谘詢與治療原則方麵,REBT不回避它力圖用一套它認為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當事人這一事實。REBT的基本目標就是要幫助人們更富理性地思考問題,更適宜地去體驗和感受,更有效地行動。其次,REBT的治療過程有很強的教導味道。在谘詢中,REBT的谘詢者經常用講解、說服乃至辯論的方式來教導當事人與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質疑問難,並大量使用閱讀REBT書籍、講座、錄音、錄像、討論會和示範等教育技術,教會當事人運用REBT的思考方式,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最後,理情行為療法還專門發展出了一套適用兒童和學校谘詢的體係,稱作“理性—情緒教育”。這是一套用於青少年心理教育和輔導的體係,旨在幫助青少年提高心理機能水平,解決學習中的各種問題。
(三)強調理性、認知的作用
理情行為療法承認並且強調心理機能的整體性,認為人的感知、思維體驗和行動是互相聯係的整體。在治療途徑上也廣泛采納情緒和行動方麵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視理性、認知的作用。這是REBT,也是所有認知療法的最本質的一個特點。理情行為療法的一個基本假定是:人的情緒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緒和行動受製於認知,認知是人心理活動的“牛鼻子”。把認知這個“牛鼻子”拉正了,情緒和行動的困擾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所以,在REBT的治療中,總是把認知矯正擺在最突出的位置,給予最優先的考慮。
三、理情行為療法的治療目標
理情行為療法是艾利斯通過切身體驗感悟和總結出來的。並用於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他人進行心理自我調節的方法。這種療法的主要目標是:幫助人們培養更實際的生活哲學,減少自己的情緒困擾與自我挫敗行為,也就是減輕因生活中的錯誤而責備自己或別人的傾向(消極目標),並學會如何有效地處理未來的困難(積極目標)。
理情行為療法承認並強調心理機製的整體性。REBT認為人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是相互聯係的。在REBT看來,知生情,情生行,知、情、行三者彼此相連,相輔相成。REBT強調,人的情緒和情感來自人對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評價、解釋或哲學觀點,而非來自事情本身。情和行受製於人的認知,糾正人的認知在人的心理治療中占突出的位置。REBT把心理谘詢與治療的直接目的,歸結為以下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