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理情行為療法(1)(1 / 3)

###引言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了解和掌握理情行為療法的治療原理、方法步驟和操作技術。

[內容提要]

就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行為治療興起的時候,另一取向的治療——認知療法也已經出現,艾利斯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理性療法”,但當時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但自60年代以後,艾利斯在心理治療圈內的影響逐漸增大,尤其是認知谘詢者貝克從認知入手治療抑鬱症獲得很大成功,這使得治療開始獲得承認和重視。另一方麵,行為谘詢者於60年代以後開始一個重要的觀念轉變,他們把認知看作行為的一部分,並認為可以以學習的方式加以矯正。這樣,在一些谘詢者的字典中加入了認知因素。這兩個來源的力量逐漸合流,於70年代以後在心理治療領域形成了一個新的理論取向,這便是認知行為治療。

今天,認知行為取向已經成為心理治療中幾個影響較大的基本範型之一。跟前麵所介紹的取向不同,認知行為取向並不由一個人創造,也沒有一個統一、共同的概念體係,而是由許多人各自相對獨立地發展出各自的體係(不排除相互影響和借鑒)。隨著這些體係的成熟,人們發現它們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取向,才從認識上把它們集合在一起。一般認為,屬於這一取向的有埃裏克·伯恩(E.Berne)的“相互作用分析”(TA)、梅欽鮑姆D.Meichenbaum的“認知行為矯正”、貝克(A.Beck)的“認知療法”、艾利斯(A.Ellis)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以及格拉塞(W.Glasser)的“現實療法”等。

在這些體係中,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認知行為取向的色彩也特別突出,所以本章選擇它作為認知行為治療的代表進行詳細的介紹。

第一 理情行為療法概述

一 、理情行為療法的創建者——艾裏斯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ERBT。為方便記,本書將其中文名稱簡稱為“理情行為療法”)醞釀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後漸趨成形。但據艾利斯自己說,理情行為療法的核心思想——對理性認識在人的生活中之作用的強調,卻與艾利斯的早年生活與學習有關。

阿爾伯特·艾利斯(AlertEllis)生於1913年,在童年和少年時代,艾利斯在身心兩方麵的發展上都出現過一些困難。他患過急性腎炎,性格也一度很羞怯,怕在人前講話,尤其怕與異性相對。在此期間他對哲學發生了濃厚興趣,閱讀了古代和現代許多哲學家、思想家的著作,尤其是比泰德、奧德留、愛默生、杜威、弗洛伊德、羅素、華生等人的著作對他影響較大。在這些思想家的影響下,艾利斯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是沒來由的,是自己製造出來的,從而下決心采取一種認知——行為性質的方法來克服自己怕在人前講話以及社交焦慮的毛病。

艾利斯於1943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194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盡管他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心理分析療法不無疑慮,但他還是覺得它是一種深刻的治療形式,因而於1947年在凱倫霍妮研究所的一位分析家的指導下開始進行個人分析和訓練。自此以後,他便開始以經典心理分析的方法進行心理治療。但是,到1953年左右,他對這種療法的理論及其療效逐漸失去信任,雖曾努力嚐試對它進行改造,但最後還是認為這樣做將會徒勞無益。

在20世紀50年代理情行為療法的醞釀時期,曾將這種治療稱作“理性療法”(Rational Therapy,簡稱RT)。艾利斯試圖以此使它與其他療法區分開來,但後來發現人們常將它混同於18世紀的理性主義哲學思想,並容易使人忘記這種療法也強調行為的特點。這樣,艾利斯與他的第一個合作者羅伯特·A·哈帕(Robert A.Harper)旋即決定,將RT改名為“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簡稱RET)。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20世紀90年代。1993年,艾利斯再次在名稱上“與時俱進”(因為這時認知行為療法成了熱點),在名稱中加進一個“B”(behavior),成為REBT。他辯稱,該療法本來就是一種綜合認知、情緒與行為的理論和方法。所以,“理性—情緒療法”其實一直都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EBT)。

REBT的特點是認知、行動並重,理性、經驗並重。但在20世紀60年代,他強調理性作用這一特點更突出。艾利斯堅信,一個人如果有了一種合情合理的生活哲學,他就幾乎不可能產生情緒困擾。艾利斯認為,他的這種信念吸收了古今許多哲學家、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其中也包括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和道家的思想。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認為,情生於思,要改變情緒,就得改變人的思想。後來,西方哲學家如斯賓諾莎、羅素把這些觀點引入了現代西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