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理情行為療法(1)(3 / 3)

(1)糾正非理性的思想、信念以及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艾利斯強調,要幫助來訪者樹立積極的,並能帶來快樂生存的價值取向、追求、目標和理想;同時,要學會用科學、理性、求實、靈活的方式來思考問題。

(2)糾正不合宜的情感,幫助來訪者獲得合宜的情感體驗。艾利斯認為,合宜情感既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不合宜的情感亦然。合宜的肯定性情感是人的目標、願望得以實現時產生的體驗,如愛、幸福、愉快等;合宜的否定性情感是人的願望受挫、目標行動受阻時產生的體驗,如遺憾、內疚、生氣、失望等。不合宜的肯定性情感使人暫時感到好受,但卻導致將來更大的痛苦和挫折,如自高自大、敵意、妄想等;不合宜的否定性情感使人的處境更糟糕,如抑鬱、焦慮、絕望、自卑等。

(3)糾正不合宜的行為,增進合宜的行為。艾利斯把強迫、衝動、不良的成癮行為,刻板反應以及退縮、恐怖等稱作“自我損害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嚴重妨礙了人的生活和幸福,妨礙了近期和遠期目標的實現。

###第二 理情行為療法的治療原理

一 、人性觀

理情行為療法的基本理論是ABC理論,要了解這一理論,首先要了解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

在人性問題上,艾利斯堅持人本主義、存在主義立場。他認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內在的傾向,與其他的人本主義者一樣,他把這種傾向稱之為人的本性。艾利斯認為,人的本性雖然存在趨向於成長和自我實現這種積極的傾向,但也存在一種非理性的、不利於生存發展的消極傾向。他強調:“在許多時候,人類天生就傾向於進行畸形的思維;傾向於自毀前程;傾向於過分易受暗示影響和過分概括化;傾向於無端地焦慮不安和生氣,並且持續不斷讓焦慮和敵意傷害自己。不管他們受過何種教育,也不論他們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中長大。”在艾利斯看來,正是這種先天傾向容易使人在後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下,發展出非理性的生活態度,造成心理失調。

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以及行動有成效。

(2)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由於不合理的、不合邏輯的思維所造成。

(3)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其傾向在於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於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複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5)情緒困擾的持續,實際上就是那些內化語言持續作用的結果。正如艾利斯所說:“那些我們持續不斷地對自己所說的話,經常就是或者就變成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

二、情緒失調的原因——ABC理論

理情行為療法關於心理失調的原因和機製的看法集中表現在它的“ABC理論”中。ABC理論非常著名,以至人們提到理情行為療法,就會想到它的ABC理論。

我們不妨先看一則中國民間流傳的故事。有兩個秀才結伴赴京趕考,路上他們遇到一支出殯的隊伍。看到黑乎乎的棺材,兩個秀才心中都“咯噔”了一下。一名秀才心涼了半截,心想:趕考的日子居然碰到棺材,不吉利的兆頭。他心情一落千丈,硬著頭皮走進考場,而“黑乎乎的棺材”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結果文思枯竭,名落孫山。另一名秀才一開始心裏也“咯噔”了一下,但轉念一想:棺材,不就是有“官”又有“財”嗎?好兆頭,看來今年我鴻運當頭,一定高中。他心裏十分高興,情緒高漲地走進考場。結果文思泉湧,一舉高中。

這個故事恰好可以用艾利斯著名的“ABC理論”來解釋。A代表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們對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C代表結果(Consequences)。艾利斯認為,並非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結果C,A與C之間還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這個中介因素是人對誘發事件A的信念、認知、評價或看法,即信念B。簡言之,個人對刺激情境的信念和認知是引起情緒反應的直接原因。這就是為什麼看到同一口棺材,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想法,進而導致不同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