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關係即時性。谘詢者就自己對谘詢關係的感受或想法做出反應。例如:“我很感謝你能告訴我這件事。”“我有點不安,覺得我倆在相互遷就。”
做出即時性反應的時機可能會令初學者感到困難。綜合科米兒和伊根的分類,以下情況往往需要做出反應:
(1)當說話或行為出現猶豫或“小心翼翼”的時候。例如:“阿平,我發現自己(或你)在剛剛這一段說話中變得非常小心,好像怕說錯了什麼似的。”
(2)當發現關係中存在敵對、生氣、憤恨和苦惱的時候。例如:“小喬,我看你顯得很生氣,你感到我的話冒犯了你嗎?”“雖然我了解你剛才的憤怒,但你的話的確令我感到受傷,因為事情不是那樣的。”
(3)當覺察到一方或雙方存在被吸引的情況的時候。例如:“一開始我們就很投機,但現在我想知道,會不會因此使我們有所遷就或隱瞞,因為怕使對方不高興?”
(4)當發現當事人在談話中變得越來越被動,被谘詢者推一下才走一步的時候。例如:“我在剛才一段談話中覺得挺費勁,覺得必須不停地推你……”
(5)當發現當事人在談話中變得越來越抗拒,不肯做出合作交流的時候。例如:“我發現我們之間的談話像在較勁,如果我沒錯的話,我們倆都在暗暗地想要壓倒對方。”
(6)發覺談話缺乏焦點或方向的時候。例如:“你有沒有一種感覺:我們迷路了?”
(7)當感到信任出現問題的時候。例如:“我發現你在很努力地選擇用詞,並且在所談的問題上顯得很猶豫。”
做出即時性反應時要注意以下一些要點:
(1)真誠、積極關注和同感的態度是幫助即時性反應的前提。即時性反應主要是調控谘詢關係的,所以關係的基本決定因素自然起著前提性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要件作為基本背景,即時性反應有可能變成純粹的攻擊、討好、自我發泄,或者投射。
(2)谘詢者要在事情發生的當時做出反應,不要等到過了好久之後。即時性的特征就是“即時”,是對當時當地的事情做出反應。
(3)用中性的描述,避免用評價性的形式。無論談論發生的事情、情形、態度還是感受,都盡可能用客觀的陳述,避免附帶評價。
(4)清晰地使用人稱代詞。表述中要清晰地使用人稱代詞,以便雙方清楚地知道是誰的感受、誰的意見。尤其是“我”、“你”、“我們”三個主語,隻要是有可能造成混淆的地方都要明確使用。
(5)考慮時機是否合適。
###第四 以人為中心療法案例
一、當事人基本情況女,25歲,名牌大學畢業,原外企員工,自信不足,思慮過多。
二、 治療過程
當事人:我常常一個問題想通了,又有一個問題出現。
谘詢者:(期待的眼神、鼓勵她多講)
當事人:比如說,一會兒覺得知識學多了沒用,看看書覺得還是有用。可聽說,(大氣中)臭氧層減少了(對人類健康不利),這還不是知識太多了嗎?(覺得好笑,自己笑了)
谘詢者:你經常為許多事情擔憂。
當事人:(點頭)我還擔心現在與一個人關係挺好,以後不好了怎麼辦?我翻譯時,怕上句聽懂了,下句聽不懂……
谘詢者:聽不懂,再問一句不成嗎?比如,我在心理治療時,沒聽清或沒聽懂對方的話,就再問一問。
當事人:(微笑)我怕麵子上過不去。
谘詢者:(點頭)工作幾年了?
當事人:快五年了,我在外企工作。和我一起工作的另外一個人工作十多年了,又出過國。經理總希望我能頂替那個人(的工作),常問我:“你能擔得起來嗎?”我覺得我怎麼也超不過他,我生怕自己的過錯影響(自己的)形象,我(把工作)給辭了。我原是借調的,回原單位有點那個……
谘詢者:覺得不好意思,麵子上有點過意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