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教學目的與要求]
通過本章教學,了解和掌握人本主義心理療法的治療原理、方法步驟和操作技術。
[內容提要]
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心理療法是以當時的心理學中的“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它所提出的很多治療觀點都具有開創性,對以後的心理谘詢與治療及教育等領域啟示很大。本章對最具有代表性的以人為中心療法進行深入探討,揭示其理論基礎、心理病理學、治療技術以及治療過程。
第一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概述
一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基礎理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人本主義心理學在反對當時西方心理學最主要的兩大勢力——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中形成。它是由許多具有類似觀點的心理學者共同發起的一場心理學界的革新運動。人本主義心理學主張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健康的人身上,而不是動物或精神變態者身上,著重研究人的主觀世界,強調人類自由及個人價值,其中主要有三個重要的概念,即現象自我、內在自由與自我實現。
(一)現象自我
現象學的代表人物是胡塞爾,他把現象作為研究的起點。這裏所謂的現象乃是呈現給人們的直接經驗,也即意識中的全部內容,是能夠被直觀感受到的。受其影響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倡導人羅傑斯認為,行為的基礎是個體所感受的現實,而非“絕對現實”,客觀外在的絕對現實是死板的,而個體所感受的現實則是活的。有機體根據其經驗感受從事行為反應,以滿足其需要。人的行為是由目標導向的。換言之,我們對環境中事物的見解,會影響我們對它的反應。
羅傑斯提出的“人格現象論”,其中有兩個關鍵概念,即有機體實現傾向與自我(價值)體係。羅傑斯認為,“實現傾向”乃生物性存在,即一種想要發展自己與滿足自己的潛能,為了實現自己,有機體就要從事價值判斷曆程。
(二)內在自由
這是沿襲存在主義的自由意誌觀點而來的,存在主義哲學的影響主要來自克爾凱郭爾和雅斯貝爾斯。克爾凱郭爾認為,每個人都存在於經由自己選擇的、與別人完全不同的獨特的生活狀態之中。他強調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反對群體和社會對個人自由的壓抑和限製。克爾凱郭爾更突出的貢獻是提出了“孤獨的個體”作為哲學的研究命題。他認為,個體的生存是一個人不斷地進行自我體驗,其中包含著無限的熱情、追求,以及無限的焦慮、憂鬱和痛苦。社會的墮落已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以致使人喪失了本質,使人丟掉了自我,成為“孤獨的個體”。要改變這種狀態,就應該讓人回到真正的“自我”上來,把人的“自我”放在突出的地位。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自我意識本身(即個體對其經驗的潛在警覺)始終是影響“決定”的一項不能擺脫的因素,並使我們擺脫對衝動的盲從或超越環境刺激。若能堅定這種內在自由,即承認真正自我,就能活得真誠而自在。
(三)自我實現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每個人皆天生具有實現其潛能的需求,在任何高峰體驗時,不僅是他最快樂和最激動的時刻,也是他最成熟、最個體化和最完美的時刻。自我實現在功能上屬於“成長動機”,隻是此類需求的功能應與其他需求層次要相關。隻有當個人最基本需求獲相當滿足以後,較高層次的需求才會出現,而成為動機的潛在力量;隻有當“匱乏動機”相對地滿足,個人才會更重視其成長動機或自我實現需求,使人不斷成長、不斷發展、追求卓越。因此,自我實現乃終生曆程,非僅實現一項就可到達目標。
二、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的特點
(一)綜合性
人本主義心理療法是以上述理論為指導思想,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心理療法。這個療法非某個學派的傑出領袖所創,而是由一些具有相同觀點的人實踐而來,其中有以人為中心療法、存在主義療法和完形療法等。
(二)強調個體和整體性,以問題為中心,注重良好氣氛
人本主義治療範式承認人與動物間存在著連續性,但強調,“全人類已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生物族類”,每個人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特殊個體”,每個人都是經驗著的個體,所以僅僅采用自然科學的知識框架和自然科學的方法去研究與解決人的心理問題是錯誤的,必須嚐試不同的方法,如共情式的理解和溝通、無條件關注等。同時,它還強調以問題為中心,認為在對心理疾病的研究和治療中,最為重要的是確定問題,而方法是第二位的,選擇何種方法和手段完全取決於人們在心理治療中所麵對的問題,不是方法決定問題,而是問題決定方法。並且,它主張整體論,認為人及其心理與行為障礙均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生活在屬於他自己的主觀世界裏,每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需要去理解、體驗他們周圍的世界,所以無論是人的心理活動,抑或是心理問題,都不可能是客觀的和整齊劃一的,而是相對的、內在的。此外,人本主義治療範式強調心理谘詢者與患者的治療關係是對等的,無論心理谘詢者還是患者,皆是治療進程的積極參與者,心理谘詢者的側重點在於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氣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