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她們的生命中會少些缺憾、多了些美麗,她們會感到幸福、感到滿足。
在人生中,你也許有許多條路可以選擇,但到底該選哪條路,是要經曆一番思想鬥爭的。到底哪種工作才是自己最喜歡的,一般情況下,到了三四十歲後,有些人或許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哪些工作,不喜歡哪些工作。但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什麼時候都不晚。
戴爾·卡內基曾經說過:“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可以將你的思想從憂慮中移開,最後還可能帶來晉升和加薪。即使不能這樣,也可以把疲乏減至最低,並幫助你享受自己的閑暇時光。”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就是做到了尊重自己、善待自己。在這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時代,一個女人若想擁有魅力,就需要有智慧的頭腦,別跟自己過不去,非得在自己不喜歡做的工作上吊著,結果卻讓自己的心情異常不暢,整天生活在陰鬱的日子裏。
試想,一個整日鬱鬱寡歡的女人何談魅力呢?
有人說工作是一件苦差事,當你真有這種想法時,你就不妨在內心深處問問自己:我不喜歡這個工作,我真正喜歡的工作是什麼呢?也許這個時候,你就真的可以轉行而全神貫注於你喜歡的工作上了,那個工作的過程會讓你感到是在享受,而不是一件苦差事。能夠始終如一地對工作保持熱忱的態度,能夠每天都以發自內心的微笑麵對自己從事的一切,那麼你覺得工作和休閑還有區別嗎?
布洛斯說:“做自己真正喜愛的工作會有多快樂。一個人如果有一份投合興趣的工作,有可以讓他全心投入的職業,他生命中的力量便可找到充分的出口發揮作用。這樣的人是幸福的。”而“壓力之父”塞葉博士更是將一天從早晨五點緊張工作到深夜的狀態稱作在“遊玩”,因為從事他喜歡的工作對他而言就是在遊戲。
總之,如果你不想讓自己的一生虛度,如果你不想讓自己覺得生活枯燥無味,那麼你就應立即去做你喜歡做的事。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佛說:“不懂得自愛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
長期以來,在人們的觀念中,自愛都是與自私自利聯結在一起的,“自愛=自私”的等式被廣泛應用著。
作為這種觀念的一種自然推論,自愛與愛人是水火不容的,也就是說,愛自己就不可能愛別人,對一方愛的投入必將導致對另一方愛的缺失,人們必須在自愛與愛人之間做出一個二擇一的選擇。
然而,這種為大眾所認可並廣泛傳播的觀念是正確的嗎?自愛與愛人真的是衝突、不相容的嗎?一些有識之士在經過深入思考和觀察後,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結論:自愛與愛人是統一的,自愛是愛人的必要前提。
很久以前,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富人,他時刻在想著幫助貧窮的人,但人們從來沒有感覺到他是在顯示和炫耀自己,而是感受到了一種朋友式的關心,親切而自然,所以他得到了人們的尊敬。有人向他請教時,富人講述了這樣一件往事:
富人原來有一所舊房子,後來十分破舊了,就重建了一所新房子,同時特意為新房子做了一個很大的屋簷,目的是為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提供一個暫時躲避風雨的地方。房子建好後,果然有很多窮人來這裏躲避風雨。但由於人多嘈雜,富人一家根本無法正常生活,為此,他的家人沒少跟那些窮人爭吵。
第二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有一個老人凍死在了屋簷下。那些與富人的家人爭吵過的人紛紛罵他為富不仁。又過了一些日子,一次台風的襲擊把富人的大屋簷掀翻了,於是,那些對富人心存不滿的人開始幸災樂禍,說這是上天對他的懲罰。
富人吸取了教訓,在重新建造房屋時,特意將屋簷建得很小,但同時又建了一所小房子。雖然房子小了些,並且十分簡陋,但是給了那些窮困無家的人一個真正的避風港,所有在這裏得到暫時庇護的人,都對建這個房子的主人表示由衷的感激,而富人不僅滿足了自己行善的心願,也得到了極好的口碑。
愛是一種能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也就沒有能力去愛別人,隻有一個真正自愛的人才有能力真正愛人。
簡言之,自愛是愛人的基石!
自愛就是向自己敞開胸懷,使自己能感受周圍和自身的一切;自愛就是願意接受自己所做的一切,不加任何評論或批判;自愛就是給自己以足夠的重視與關注,以使自己能常常和自己接觸,使自己越來越被自己和別人所接受;自愛就是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並對其承擔責任;自愛就是給自己一個生活方向:“我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