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第三講 心理疾病的預防和保健(2 / 3)

家庭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環境。作為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要主動關心家庭中其他成員,創造民主、和睦、互敬、互讓、互諒的氣氛,使人感到家的溫馨。對於在外擔任一定職務的人來說,做好角色轉換,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應當學學前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社會上是要員,而在家中又能充當一位很能幹的家庭主婦。

鄰裏之間的關係也非常重要。遠親不如近鄰,應熟悉你周圍鄰居的大體情況,見麵時點頭微笑、互致問候,看似簡單,但卻能為化解矛盾、減少糾紛打好基礎。

自然環境的構建,必須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要想構建良好的心理環境,那就非得用你的愛心才能做到。讓你的環境充滿愛意吧,你的身心健康必將得到很大的回報。

(三)助人,享受道義滿足

助人是一種利他行為。利他行為可分為有條件的和無條件的。助人也可分為求回報和不求回報的兩種。

人是社會化的動物,在完成許多生產活動和與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都需要通力合作,這是為達到共同目的的互助。有時互助的效果不那麼明顯和直接,就有“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之說,其實還是具有互助的含義。

助人如不求回報,並以此為樂,那是為了追求道義上的滿足。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子女成人,是母愛使然,較少有求回報的動機。

助人之所以使人可“樂”,是在助人的過程中感到自己有能力或體驗到自己的社會價值。特別是在助人時又不為名、不為利,更能淨化自己的靈魂。像雷鋒那樣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一種道德高尚的境界。

我們平常所說的“做好事”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助人,任何人一生中都有可能做一兩件好事,難的是把助人當成一種很自然的行為模式,一生一世做好事。

真正的助人有時是損己利人的,也就是說要以犧牲自己的利益才能達到助人的目的。有些人在別人處於危難之時,能挺身而出,甚至舍身救人,雖然沒有什麼豪言壯語,他自己甚至都沒有享受道義滿足的機會,但他們給世人留下了榜樣。

我們平常所說的淡泊名利,隻有加上助人的內容才真正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四)交友,建立社會支持

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是強調人際關係的重要性,而且要做到獲得朋友的支持。

在交友的過程中,能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並能與之進行比較以獲得正確的自我認知。如能受到別人的讚賞和悅納,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就會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能得到朋友的批評,更能知過而改新。這些社會支持顯然都是有助於心理健康的。

所以,交友不但有信息交流的作用,還有情感交流的作用,並有助於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深化。通過交流信息,可以使人思想活躍、擴大視野,增加信息來源,提高人們對信息、知識的理解和鑒別能力。交友中的積極情感交流,能使雙方產生親密感,並從中吸取力量。朋友之間,煩惱時可互相傾訴,歡樂時可彼此分享,這對緩解壓力,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十分有利。在遇到困難時不但可以得到各方麵的支持、同情和理解,更能使人增加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的勇氣、信心和力量。

交友要慎,不能講哥們義氣,不能交酒肉朋友,要有共同的理想、目標,這是最基本的原則。除此之外,在交友中還應當注意做到:互相尊重、真誠和寬容。

互相尊重體現了交友中“人人平等”的原則。人們的能力、社會地位可有不同,但人格上是彼此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在任何場合中都要維護它,並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因此,互相尊重包括自尊與尊重他人兩個方麵。交友中也不能過分依賴他人或表現得缺乏自信、缺乏交流的主動性和對流性。至於低三下四,阿諛奉承,是很難交到摯友的。當然,也不能盛氣淩人,把別人當成工具,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這樣也很難維持真正的友情。

以誠交友。如能做到真心實意地幫助別人而不求回報;直陳己見而不口是心非;對朋友的缺點、短處誠懇批評而不譏笑;對朋友的優點、長處虛心學習而不嫉妒;既不當麵阿諛奉承,也不背後詆毀誹謗;推心置腹、坦誠相見,互相成為諍友,實為人生之一大幸事。

在交友時不僅要有成人之美的願望,還應有寬容他人的度量。所謂寬容不僅表現在對非原則問題不斤斤計較,而且表現在別人明顯虧了自己的時候也能“以德報怨”。寬容不僅表現在容忍別人的短處,也要容忍別人的長處。當別人不如自己的時候不輕視慢待,當別人優於自己的時候,不嫉賢妒能。當然,寬容並不是不分是非、容忍錯誤,而是能將人和事分開,寬容人但不寬容錯誤的事。寬容是良好的心理素質,自古以來就把寬容當成一種美德,應力求做到。

交友中還有一點應提及的是,你對我“投之以李”我想到要“報之以桃”是對的。但是,我對你“投之以李”就要求對方“報之以桃”的想法就不對了。交友中還是要提倡奉獻精神,多給予,少索取。大家都持有這種態度,就會交到知心朋友。

(五)選擇合理的生活方式

現代科學證明,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生活習慣)是人類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證,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衛生保健措施之一。

積極、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符合社會道德標準、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害健康的不良生活習慣主要有:吸煙;飲酒過量;不恰當服藥;體育活動不夠或者突然運動量過大;食用熱量過高或多鹽的飲食,飲食沒有節製;不接受合理的醫療處理,信巫不信醫;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破壞身體生物節律和精神節律的生活。

吸煙、酗酒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已為大家所公認,但許多人不注意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表明,長期吸煙的人會影響智力水平,使人的注意力渙散,記憶力減退,思維不靈活,反應遲鈍,學習和工作效率降低,並影響個人的心理品質。

酒精可引起多種腦功能障礙,產生焦慮、抑鬱、意識障礙、情感失控、酒精性幻覺症、偏執狀態、記憶力減退、酒精中毒性妄想症、遺忘症等。酒精還可引起人格改變,使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責任感下降,引起家庭爭吵、破裂,離婚率上升,人際關係緊張;導致各種事故發生。同時,酗酒使犯罪行為增加,如酒後肇事、偷盜、攻擊行為、詐騙、流氓、謀殺及性犯罪等發生的機會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