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善反應模式
所謂改善反應模式,就是要改變一個人受到刺激時會產生的那些適應不良的行為反應。由於行為的產生與一個人的認知評價、情緒情感、思維傾向、人生態度及人格特征有關,所以行為改變也必須從這些方麵著手。
1.行為改變的基礎
(1)知識的改變:知識的改變是改變認知評價的必要條件。它通過讀書、聽廣播、看電視、聽報告、進修培訓或其他信息傳播途徑來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使個人認識到改變行為反應類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態度的改變:在具備知識的基礎上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需要、動機和態度。當人們對不合適的行為方式表示出排斥、拒絕、否定的態度時,也就會萌生改變行為反應的動機,也就會對良好的行為反應模式產生接受、同意和肯定的積極態度。
(3)意誌的作用:由於行為模式常有習慣化的特點,改變起來常有困難。因此,在確定了改變行為模式的目標之後,還必須要以頑強的意誌,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點滴做起,逐步改變自己不合時宜的行為反應。
2.行為改變的步驟
心理學家勒溫認為人的行為改變大致可分3個步驟。
(1)解凍期:目的在於激勵一個人正視自己原來的行為,使之認識到改變的需要,促使解凍的辦法,是增加改變動機的力量和減少阻止改變的力量。不斷學習知識,對願意接受行為改變的態度進行獎勵、鼓勵和表揚、肯定,對拒絕接受行為改變的態度進行批評、反對或懲罰,可促進解凍過程。
(2)改變期:這是放棄原有的行為方式,從而接受新的行為方式的階段。一般認為,這一過程主要受“認同”和“內化”兩種動機的影響。
(3)凍結期:這是指對新的行為方式趨於鞏固、再凍結的階段。所謂再凍結就是使新的行為成為模式行為,並使之持續、持久的鞏固過程。
鞏固新行為需要進行有效地強化,通過強化對行為發展進行定向控製。按其發生的時間間隔,強化可以分為兩種形式:①連續的強化,是在一個人每次從事新形式的行為時,都予以強化。這種強化見效快,但當強化終止時,容易消退。②斷續的強化,即不是對每一次從事新方式的行為都給予強化,而是按照預定的反應次數或時間間隔給予強化。這種強化雖然見效慢一些,但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新行為,鞏固得好,不容易消退。
3.行為改變的方式
(1)參與性改變:指群體中的個體能了解組織或集體變革的意圖,並親身參與群體目標的製定和變革計劃的討論,產生新的認識和態度,在此基礎上產生新行為。這種方式比較自然和積極主動,因而比較持久、鞏固和有效。
(2)強迫性改變:這是在外在壓力的作用下(如紀律、法規、輿論、經濟等)引起的行為改變。方法比較生硬,雖也有效,但不如參與性改變的效果鞏固和持久。
(二)構建好環境
醫學認為“風、寒、暑、濕、燥、火”是導致疾病的外因,這可稱為導致疾病的自然因素。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在考慮影響健康的環境因素中,除了自然因素之外,還必須考慮社會心理因素。即便是自然因素,也要考慮那些會對心理健康有影響的內容。討論心理疾病原因時,我們也注意到有些引起壓力發生的刺激就來源於環境。因此,主動避免與這些易產生壓力刺激的環境接觸,無疑也是有效防止壓力產生的措施之一。我們要轉變那種無視環境作用的態度,采取措施,盡量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環境更好一些。
1.盡量改善所處的自然環境
人的心理活動與天氣有明顯關係。夏日炎炎,使人煩躁不安;寒風習習,會降低人的興奮;潮濕會使人感到沉悶;光照不足可能與抑鬱症的發生有關(國外已有用強於普通燈光十幾倍的光照治療某些類型抑鬱症有效的報道);雖春意盎然,但春天也是精神病易發作的季節。
顏色也有明顯的心理效應。紅、橙、黃等暖色給人以熱烈、輝煌、興奮之感;綠、青、藍、紫等冷色給人以安靜、清爽、典雅感覺。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有一座伯列費爾橋,在這座橋被漆成黑色時,從上麵投河自殺的人比這一地區其他橋自殺的人多得多。
新鮮明淨的空氣,讓人感到清爽舒適、沁潤心肺;空氣中的汙臭怪味,會使人產生厭惡感;缺氧可直接影響大腦的功能。因此,心理活動對是否缺氧應當是最敏感的。
如果能居住在山水相間、風景秀麗的自然環境中固然最好,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並不容易做到。而根據上述的原則把自己居住的小環境加以整理,使之符合衛生要求並不難做到。室內的光照、色彩、空氣、溫度、濕度也都應當刻意修飾和調節,使之有很好的心理保健作用。
2.避免環境中的不良人為因素
(1)人口密度與過分擁擠:現在人們都開始體會到現代化社會所帶來的人口密度過大與過分擁擠的不便及心理壓力。因此,人們有了回歸自然的要求。人和人之間是要保持一定距離的,其距離的大小與親疏程度相關。在公共場合下注意與陌生人保持一定的距離是維護自尊的標誌。
(2)噪音與汙染:有些生產性噪音是工作中所不可避免的,但有些噪音是家庭製造的,如:大聲講話嬉笑,使用視聽設備時音量太大,或做家務時不注意輕拿輕放,都會產生生活噪音,也同樣會影響身心健康。而這些噪音,如稍加注意都是可以避免的。
3.注重文化因素,構建良好的心理環境
這裏所說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如宗教、信仰、價值觀、審美意識、文學、藝術及國民精神等)和規範文化(如社會組織、製度、政治和法律形式、家庭模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語言教育、行為方式等)。大量的研究證明,心理障礙的起因、分布、患(發)病率、表現形式和轉歸都與文化環境有關。
作為個人能做到的是,一方麵要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宗教信仰問題,但又要尊重別人(包括同事、親友及家庭成員)的宗教信仰自由;另一方麵要主動抵製腐朽沒落的文化侵蝕,旗幟鮮明地反對偽科學。這樣才能達到與周圍人的健康共識,共建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