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鐵腕震懾的心理操縱術:拒做受人欺負的老好人(2)(1 / 3)

梅特涅被拿破侖的話噎得說不出話來,拿破侖見勢又接著說:“我和一位公主結婚,是想把新的和舊的、中世紀的偏見和我這個世紀的製度融為一體。那是自己騙自己,現在我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的寶座可能會因此而倒塌,不過,我要使這個世界埋在一片廢墟之中。”

這時,拿破侖終於發表完了自己的言論,便轉而緩和地拍著梅特涅的肩膀問:

“好啦,你知道事情會怎麼樣?你不會對我開戰吧!”

令他沒想到的是,梅特涅說:“陛下,你完了。來時我已有這種預感,去時更是肯定無疑了。”

沒有多久,奧地利加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行列。

其實,古今政界中,利用魄力法則或激將法將對方說服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拿破侖這個故事中,一代梟雄著實給了我們一個錯誤的示範,也給了我們一個重要的警示:在生活中,我們要把握好說話的“力道”,有些時候不宜拐彎抹角地說我們的想法,而應直截了當地說。這樣往往會讓對方很清楚我們的堅定立場和意圖,在最短的時間裏接受我們的想法,從而能夠順利地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

心理學智慧魄力法則就是指在與他人對峙時,可以開門見山地說出自己的目的,這樣往往會激起彼此的鬥誌。在說服他人時,魄力法則可以讓對方在最短的時間裏接受我們的意見。在生活中靈活地運用魄力法則可以讓我們事半功倍。

借力使力:

讓對方無處藏身的化骨綿掌明朝著名文人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中有一篇這樣的小故事:

有一個人出身於一個大戶人家,他屢屢參加科舉考試都名落孫山,因此家族裏的人很看不起他。此人認為自己是沒有伯樂相助的“千裏馬”,滿腹經綸卻無處施展,內心十分鬱悶。

更讓他感到不幸的是,他自己每次都名落孫山,而兒子第一次參加科考,竟然就被皇上欽點為大狀元。這件事再次讓他深感自己無能,時常為此痛苦萬分。

有一天,他和父親及親朋們在一起吃飯,他父親又當著眾人的麵把這些事抖出來開始教訓他。這一次他實在忍受不了父親的數落了,便大聲地對他父親說道:“我的父親是當朝內閣大學士,而你的父親卻是一個靠打魚為生的漁民;我的兒子是皇上欽點的狀元,你的兒子卻是次次都名落孫山的書生。你看,你的父217親不如我的父親,你的兒子不如我的兒子,這麼說來我比你要好很多,你怎麼還每天都罵我呢?”

這個人的父親聽完之後愣了愣,接著哈哈大笑起來,之後再也沒有罵過他。

在上麵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屢考不中的書生雖然沒考中狀元,但卻是個辯論高手,他用自己兒子、自己父親與父親的兒子、父親的父親相比較,道理雖然說不通,但是卻可以讓對方信服,使得他的父親再也不教訓他了。

這就是“借力使力”的原理,即將他人的言論或者論調轉變成攻擊對方的有力武器,往往可以在貶低對方的時候暗中稱讚對方,在稱讚對方的時候貶低回擊對方。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那些讓自己很生氣,但是直接頂撞又會讓自己看起來粗俗無禮的人時,就可以用借力使力的方法讓對方啞口無言。

我們一直都在強調,要了解對方的想法就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而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在了解對方心思的情況下用對方的言論來反駁他們的話。

人們內心的防線其實就是一個盾牌,而他們的言論就可能成為他們攻擊他人的長矛。很多時候,我們恰恰可以用對方的矛來攻破對方的盾,這樣,天下就沒有我們攻破不了的盾了。

王濤公司購買了另一家公司的產品,但是在使用這種產品的時候,常常出現各種故障。於是王濤拿了一些不合格的樣品來到對方公司,要求退貨。可是對方經理卻說道:“我們公司的產品是經過重重把關、絕對合格的產品,不可能出現質量不合格的情況。”

王濤說:“您說得對,我們就是衝著你們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關才選擇貴公司產品的。”

對方經理說:“就是嘛,我們公司一切都是很正式的,在操作中隻要按照產品的說明書認真操作就不會出問題了。”

王濤笑了笑,說道:“但是我們在使用過程中,您家的產品屢屢出現故障。我們的操作方法是嚴格按照你們的產品說明書的指示做的。既然你說了隻要按照說明書的指示來操作就是沒有問題的,那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的那些故障,您要怎麼解釋呢?”

那位經理聽了王濤的話之後便笑了笑,也不爭辯了,爽快地帶著王濤去財務室將錢退給了王濤。

很多人都認為在與他人爭辯時要態度強硬、用詞激烈才能成功,其實這樣往往會激起對方的反抗心理。

我們要懂得在與他人爭論時保持清醒的頭腦,耐心找出對方言語中的漏洞,然後用他自己的話來反駁他,這樣才能讓對方無話可說。就像上麵那個案例中,王濤就是先按著對方的思路來爭論,然後利用對方的話來將對方駁倒,這樣對方不但不會再與你爭論,還不會衝你大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