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逛街購物的時候,常常會出現這種狀況:看到一件好看的衣服,自己穿上也很合適,但是這件衣服對於自己來說價格偏高,我們會覺得這麼好看的衣服不買就太可惜了,所以會在看起來砍不下價格的情況下買了自己覺得很貴的衣服。
很多人在砍價時不是對營業員軟磨硬泡,就是大聲地與對方爭辯這個價格的不合理,其實大可不必如此。當我們想買一樣東西時,對方也同樣想把東西賣給你,這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如果你不買下來,對方就賣不出去,這樣雙方都會有一定的損失,所以我們在這種狀況下可以從對方的心理出發來說服對方,我們可以用“便宜一些我們就買了,這衣服您不是也想賣出去嗎?再稍微便宜一些我就買了”之類的話瓦解對方的心理防線,說不定就可以便宜一些拿下自己心愛的衣服了。
利用對方的心理來說服對方就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在了解對方心理動態之後,利用他們的心理來說服他們,這也是借力使力的策略之一。
利用他人的話和心理動態來瓦解對方的心理防線,可以輕鬆地讓對方啞口無言。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靈活地使用借力使力的策略,從而輕鬆地將對方說服。
心理學智慧借力使力就是將對方的陳述反用來攻擊對方。他人的心理防線就好比一麵麵很堅固的盾,如果我們用他們的矛來攻擊他們的盾,就會變得容易攻破。所以我們要在與他人爭論時找出對方的漏洞,這樣才能更好地說服對方。
沉默效應:
對方最害怕的是無聲對抗有位知名學者應邀到某大學作演講。他到達會場時,整個禮堂十分吵鬧,好像這不是要聽演講而是在開聯歡會一樣。一位老師站到講台上拿起麥克風讓學生們安靜下來,可是學生們就好像沒有聽到一般完全不予理會。
這時,學者對那位老師說:“讓我來試試。”隻見這位學者一個人默默地站到講台上,隻是看著那些學生打鬧,一句話也不說。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沉默,學生們慢慢地安靜下來了,不到五分鍾,禮堂裏已鴉雀無聲。
上麵的例子中,學者就是利用“沉默效應”讓學生們安靜了下來。
沉默效應就是指在與對方對抗時,沉默往往會起到讓對方感受到壓力的作用。
有這樣一句俗語:“雄辯如銀,沉默是金。”恰到好處的沉默是一種語言藝術,在與他人談話時,覺得時機未到時,保持沉默便是一種很好的應對方法。
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過:“與大家的觀點不同的是,擁有話語權的人不一定是強勢的一方,而那些沉默時間較長的人往往是最具有決斷力的人。”很多沒有經驗或者精神緊張的業務員想要自己看起來強勢一些,就會通過不停地說話來避免怯場或者冷場的情況。這種舉動不但不會讓他人認為你是熟悉業務的,反而會讓對方覺得你剛剛才了解這些事情。在與他人談話時,喋喋不休的舉動很容易讓他人對你產生批判心理。
就像著名作家史鐵生所說的:“沉默常常是必要的。沉默可以通向有聲有形的語言所不能到達的地方。”一個強勢的人,往往可以用他的沉默來表達出力量,而不是通過無休止地說話來表現。
善用沉默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十分必要的。那麼,我們應當在什麼情況下保持沉默?如何才能不將沉默與冷漠相混淆呢?
1.在我們情緒不佳時要保持沉默人們情緒不佳時往往是最衝動的時候,這時候不論說話還是辦事總是會達不到好的效果。當你與他人發生爭吵時,雙方的情緒一定會很激動,這時一定要保持沉默。等雙方的情緒都穩定下來之後再坐到一起談論事情,這樣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2.碰到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或者自己不能獨自決斷的事情時,要保持沉默如果我們遇到自己不能獨自決斷的事情,不要慌裏慌張地答應對方,否則會使得自己很難做。在這種狀況下,保持沉默就是一種無聲的拒絕。
3.在對他人或者事件不了解的情況下要保持沉默所謂“禍從口出”,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對事情或者他人不了解的情況下講出片麵的言辭,這樣不但會讓對方對你的印象大打折扣,想要解決的事情也會因此而耽擱。
小王部門的部長升職了,他們部門開了一個宴會為他祝賀。在宴會中,小王端著酒杯對領導說:“陳部長,我敬您一杯。您真是有福氣的人,在工作上這麼有能力,您家孩子肯定也很有能力!”小王的話音一落,陳部長的臉就陰沉下來了,整個宴會的氣氛也變得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