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患病毒性肝炎有那些表現
妊娠是一個複雜的生理過程,妊娠時肝組織可有不同程度的損害,妊娠晚期和營養不良的孕婦更為明顯。因此,妊娠期得病毒性肝炎,病情較重,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情況。
原先已有的惡心、嘔吐等症狀,患肝炎後更為嚴重。
肝功能損害的嚴重程度與妊娠期有關,往往妊娠後期肝損害最嚴重。
由於B族維生素缺乏,較多發生舌炎、口角炎。容易產後出血。春易發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在妊娠28周至產後,如患乙型肝炎,容易發展為重型肝炎,肝昏迷較多見,病死率較高。
妊娠期患乙型肝炎,可使胎兒或新生兒受感染,且多數成為乙肝攜帶者或慢性肝炎,並有可能發生死胎.流產、早產或死產。孕早期患病毒性肝炎,胎兒畸形發生率是正常孕婦的2倍。
妊娠高血壓疾病發生率增高。
如何監護妊娠合並病毒性肝炎
婦女在懷孕期間患病毒性肝炎的機會與非孕期相似。但孕婦得肝炎後病情較重,特別是在妊娠晚期患急性黃疸型肝炎危害性較大,要積極治療,加強監護。
(1)早期充分休息。休息好有利於肝炎的康複,最好能早期住院治療。妊娠晚期得了肝炎一定要住院治療,密切觀察病情,注意孕婦和胎兒的安全。
(2)安定情緒。孕婦得了肝炎較為緊張,勢必影響休息,這不利於肝炎的恢複。因此,家屬要體貼病人,安慰病人,使病人情緒安定下來。
適當增加營養。患肝炎的孕婦應吃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飲食。如病人嘔吐較為嚴重,則要靜脈輸液,補充熱量。重症肝炎病人,少吃脂肪及蛋白質類食物,待病情改善後逐步增加蛋白質食物。
(3)慎用藥物。孕婦得了肝炎,不要亂投藥。應選用對肝髒和胎兒均無明顯損害的藥物,用藥的種類和劑量不宜過多、過大。
(4)分娩時注意產後出血和感染情況。臨近產期,每天肌內注射維生素X,備好新鮮血,產後常規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5)分娩方式。一般為自然分娩。若為重症肝炎者,原則是快速結束分娩,減少產後出血,故以剖宮產為好,有利於產婦的搶救。
病毒性肝炎是怎樣通過母嬰進行傳播的
(1)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甲肝經糞-口途徑傳播。甲肝不能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故孕期患病不必人工流產或引產。但妊娠晚期患甲型肝炎,分娩過程中接觸母體血液或受糞便汙染可使新生兒感染。
(2)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母嬰傳播是乙肝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母嬰傳染引起的乙肝感染在我國約占嬰幼兒感染的1/3。圍生期感染的嬰兒,85%~90%轉為慢性病毒攜帶者。這是成人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因素。孕婦表麵抗原表示感染期,胎兒大多數受感染。
乙肝母嬰傳播有以下3條途徑:①宮內感染,即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或因胎盤被破壞,母血混入胎兒導致宮內感染,也可能羊水中有乙肝病毒,胎兒吞咽羊水後受到侵害,還有可能是受精卵受感染;②分娩過程中感染是乙肝母嬰傳播的主要途徑,即分娩過程中胎兒通過產道時,羊水、血液、陰道分泌物侵入破損的黏膜、皮膚或胎兒吞入這些被汙染的物質:③分娩後感染,即新生兒接觸母親唾液及吸吮母乳。
(3)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丙肝)。已證實丙肝存在母嬰傳播。晚期妊娠若患丙肝,約2/3的人發生母嬰傳播,受感染者約1/3將來發展為慢性肝病。但近年國外報道『丙肝母嬰傳播的比率為4%~7%僅在母體血清,發生母嬰傳播,且有許多發生宮內感染的新生兒在出生後1年內自然轉陰。
(4)丁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丁肝)。丁肝的傳播途徑與乙肝相同,經體液、血行或注射途徑傳播。與乙肝相比,母嬰傳播較少見。
(5)戊型病毒性肝炎(簡稱戊肝)。目前已有戊肝母嬰傳播的病例報告。孕婦一旦感染,病情常常很危重。妊娠晚期發生急性感染後母親死亡率高。
如何預防病毒性肝炎和阻斷乙肝病毒性傳播
(1)加強孕期保健。要重視孕期監護,加強營養,攝取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維生素食物。將肝功能及肝炎病毒血清標誌物列為產前常規檢測項目,並定期複查。
(2)注射丙種球蛋白。有甲型肝炎密切接觸的孕婦,接觸7日內可肌內注射丙種球蛋白2~3毫升。其新生兒出生時及出生後7日各注射1次丙種球蛋白,可以預防感染。甲型肝炎急性期禁止哺乳。
(3)從孕前著手。預防乙肝的母嬰傳播應從孕前著手。患急性肝炎婦女至少應於肝炎痊愈後半年,最好是2年後懷孕。夫婦一方患肝炎者應用避孕套,以免交叉感染。剖宮產會使胎兒接觸大量母血,對預防胎兒感染作用不大。
為阻斷乙肝的母嬰傳播,首先可以給孕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主要針對乙肝病毒陽性的孕婦,於妊娠28周起每4周1次隻(200國際單位)肌內注射,直至分娩,可以起到較好的宮內阻斷作用。新生兒出生以後嚴格進行聯合免疫,也可以起到阻斷的效果:①主動免疫,即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乙肝疫苗30微克,生後1個月、6個月再分別注射10微克,免疫率達75%;②被動免疫,即新生兒出生後立即注射98120.5毫升,生後1個月、3個月再各注射0.16毫升乂每千克體重,免疫率達71%③聯合免疫,即新生兒出生後4小時內和1個月時各肌內注射1毫升,乙肝免疫仍按上述方法進行。聯合免疫有效保護率最高,可達95%。
對於丙型肝炎的病人尚無特殊的免疫方法,除保護易感人群外,可用丙種球蛋白對人群進行被動免疫,對抗-隻C乂抗體陽性母親的嬰兒,在1歲前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對嬰兒起保護作用。
妊娠期黃疸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
妊娠期出現黃疸除病毒性肝炎所致外,還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
(1)妊娠期膽汁淤積症。妊娠期膽汁淤積症是孕婦特有的病症,表現為皮膚瘙癢、尿黃、眼黃,肝脾腫大者較少。黃疽一般為輕度或中度,血清膽紅素不超過85微摩爾升,血清堿性磷酸酶和膽固醇升高,孕婦一般情況良好,無發熱,但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症狀。產後黃疸和瘙癢迅速消退,預後好,但再次妊娠可再出現黃疸。
(2)妊娠劇吐。發生在妊娠3個月內,在停經6周發病。嚴重者可出現黃疸,其中半數孕婦伴有輕度肝損害、肝功能異常。當妊娠嘔吐消失後黃疽自行消退。妊娠期藥物損害。一些藥物如氯丙嗪(冬眠靈)、異煙肼、呋喃類藥物、磺胺類藥物,都可引起黃疸,停藥後黃疽消退。
(3)妊娠急性脂肪肝。為孕婦的一種嚴重肝病,酷似急性重症肝炎。多見於初產婦及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者,尤其是雙胎孕婦。發病率低。多發生在妊娠晚期(第36~40周)。起病急,先有惡心、嘔吐,隨後出現腹痛、黃疽,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常發生死胎。
(4)妊娠合並膽道感染。這是孕婦發生黃疸的常見原因之一,以30歲以上的肥胖孕婦為多見。
孕婦發生黃疸,要及時檢查原因,及時治療,以確保孕婦與胎兒平安。
妊娠合並闌尾炎應采取什麼措施
急性闌尾炎是妊娠期較常見的外科並發症,70%~80%發生在妊娠前6個月。懷孕後增大的子宮使闌尾位置改變,以致發生闌尾炎時表現不典型,而且妊娠期闌尾炎病程發展較快,易發生闌尾炎穿孔及腹膜炎。因此,早期診斷及正確處理極為重要。
妊娠期急性闌尾炎主要表現為腹痛、惡心、嘔吐、腹部壓痛、發熱和白細胞增高等。但妊娠中、後期由於闌尾位置向外、向上移位,腹痛部位相應升高或因增大的子宮撐起腹壁腹膜,加之闌尾相對地處於腹腔深處,可被增大的子宮所掩蓋,使炎症的特征不典型,腹痛不嚴重或不出現;闌尾炎常見的體溫升高、脈搏偏快等症狀在孕期中也少見。此外,由於闌尾位置的上移,常與泌尿係統疾病或膽囊炎混淆,容易誤診。妊娠晚期合並闌尾炎還易發生早產,而早產的症狀又往往掩蓋闌尾炎的症狀,若誤為早產而做保胎治療,常發生嚴重後果。由於妊娠合並急性闌尾炎對孕婦和胎兒不利,一旦診斷明確,均應及時手術。現代外科醫生傾向於對疑有合並闌尾炎而診斷還有困難的病例進行剖腹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