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對劉備印象不好,畢竟相對曹操的奸詐和謀略來說,這個愛哭的君主太狼狽了,年輕時經常打敗仗,如喪家之犬一般四處流浪;到晚年總算得以偏安一隅,可還沒來得及享受天倫之樂就因兄弟之死而滿腔抑鬱悲憤,不久便駕鶴西去。劉備看似無所作為之人,但是因知人善用,終成西蜀史上短暫但輝煌之一頁。是的,他看對的人就是千年以來備受尊崇的諸葛亮。無論是先前三顧茅廬還是最後臨終托孤,他都堪稱是慧眼識珠。
無獨有偶,與劉備相對而成反麵教材的則恰恰也是諸葛亮,這個備受尊崇的智者卻因用人不當,錯用馬謖,失了街亭,致使首次北伐便以失敗告終。
事實上,即便同是對待馬謖,劉備、諸葛亮也有著明顯的差別。對馬謖,劉備認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而諸葛亮“不以為然,以謖為參軍,每當與之談論軍國大事,無不通宵達旦。”
直到馬謖丟失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才知自己用人不當,搖首扼腕,說:“用馬謖錯矣。”
從劉備、諸葛亮這對君臣的差異中,很容易發現,用人不當,往往會導致事情功敗垂成;知人善用,往往會事半功倍。對於普通職員來說,看對領導,跟對人,往往就意味著一片大好前程;對於管理者而言,了解下屬,找對追隨者則意味著找到得力的臂膀,如虎添翼,迅速有效地推進事業的發展。在生活中,看對人,選良師,擇益友,也會帶來不錯的收獲。
在看對人的基礎上,再做對事,就會有更好的收益。
看對人,針對身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
(1)找到一個好領導
作為一般職員,要想在職場得到更好的發展,隻靠自己艱苦奮戰是不夠的。還必須看對人,找到一個好領導,然後跟隨他,成為他的得力助手,伴隨著領導的發展而發展,進而實現自身的飛躍。
那麼,什麼樣的領導值得跟隨呢?
一般來說,值得跟隨的領導應具備這樣7個條件:
①能容納他人。即能以“山不厭高,海不厭深”的胸懷來包容下屬,對有才華的下屬更要尊重有加,不會有嫉妒之心,更不會因而陷害打壓;懂得包容別人的缺點,不會吹毛求疵,刻意過分要求下屬。
②能知人善用。即能以練達的識人之術,招攬優秀的員工。能夠做到知人善用,責人恕其短。讓人盡其才,才適其崗。
③有培養、栽培下屬之心。好的領導能夠幫下屬規劃未來,在日常工作中,適時給予下屬必要的訓練和培養;一旦有進一步發展的機會,會盡力為下屬爭取。
④有很高的信譽。能夠做到“用人不疑”,充分的信任下屬,給下屬施展才華的空間與機會。
⑤賞罰有度。即能做到賞罰分明,能夠巧妙地運用賞罰之道激勵下屬;能夠對有功的下屬有效獎勵,對犯錯的下屬適當懲戒。
⑥善於交際。能夠依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素,調整交流方式,同時也能廣開言路,積極采納下屬合理的意見。
⑦具有團隊意識。能夠視下屬如親人,一個班組、一個部門、一個公司的“兄弟”,對其能像對待親生兄弟一樣愛護有加。
需要注意的是,列出這樣的7條,不是讓你在選擇領導時一一對應,找一個近乎完美的上司,而是向你提供一個對比的標準,以便參考。
現實生活中,沒有缺點的領導是不存在的,若你上司可以做到4~6條,已經稱得上是一個合格的上司,值得你為其效勞了。
(2)找到一批好下屬
“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籬笆三個樁”,無論哪個事業的成功都不是一個人獨自努力的結果,單騎創天下的故事隻存在虛幻的勵誌小說中。事實上,你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得力的助手是必要的。找到合適的助手,就如虎添翼,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