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記載了這樣一段曆史:
魏文侯為宰相人選所苦,請教賓客李克:“先生曾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現在我們魏國正是處在‘國亂’這個狀態,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本事,又賢良的宰相來輔助我埃你認為魏成與翟璜,誰比較適合呢?”
李克說:“位低者不應插手位高者之事,外人不應幹涉主人的家務事,因此我不能回答文侯的問題。”
魏文侯說:“請先生不要如此客氣,給我一些指點。”
李克並不直接回答魏文侯的話,卻說:“大王,您下不了決心,是因為您平時對他們的考查不夠。”
魏文侯急忙問:“怎麼考查?有何標準嗎?”
李克說:“當然有,我認為考查一個人有五個要點:
第一,平居時與誰親近。看他平時與什麼人親近,從他親近的人的品質可以看出他的為人。
第二,富裕時與誰共享。他富裕了,如果隻知滿足自己的私欲,摒棄以前貧窮時結交的朋友,貪圖享樂,則不能重用;如果他接濟窮人,或培植有為之士,則可重用。
第三,迭顯時舉用何人。若一個人地位顯赫,就要看他如何選拔部屬。他若任人唯賢,則是良士,反之,則不可重用。
第四,困苦時何事不為。當一個人處於困境時,就要看其操守如何。他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賣良心,則可重用,反之,則不可用。
第五,窮乏時是否苟齲如果一個人即使在貧困潦倒之際也不取不義之財,則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隻要您按照這五個標準去衡量他們,就可以作出決定了。”
魏文侯道:“我懂了,先生回去吧!寡人的宰相人選決定了。”
李克告別大王退出後,正好遇見了翟璜。翟璜問道:“聽說魏文侯找你商量誰做宰相的事情,文侯決定用誰?”
李克說:“當然是魏成。”
翟璜很生氣地說:“我哪裏不如魏成?大王缺西河太守,我把西門豹推薦給他;大王要攻打中山,我就推薦了樂羊;大王的兒子沒有師傅,我就推薦了屈侯鮒。結果是:西河大治,中山被攻克,世子品德日高。我為什麼不能做宰相呢?當初也是我把你推薦給文侯的呀!”
李克說:“你與魏成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你推薦我給文侯,是想借此形成派係,培養勢力,全出於私心。文侯問我該選誰當宰相時,我隻告訴他判斷人物的五大要點,請他自行判斷。我也由此知道魏成將當宰相。魏成的俸祿,百分之九十都用來羅致人才,所以他能禮聘到卜於夏、田子方及段千本三人。他把這三個人推薦給大王,作為君主的老師。而你所推薦的人,都不過是普通的臣子。”
翟璜想了半天,黯然失色,說:“您是對的,我的確比不上魏成。”
果然,魏文侯讓魏成做了宰相。
如果一個人交往的都是些酒色之徒,或者都是些綠林好漢,或者都是些阿諛逢迎之輩,或者都是些腰纏萬貫的“土財主”“暴發戶”之類,那麼可以根據這些人推斷出這個人的品格和作風不正。這種人與結交高雅之士的人相去甚遠,不可相提並論。這就是觀察一個人“平居時與誰親近”。
一個人當上了高層領導,這時從他舉薦、重用什麼樣的人,就能看出他的胸懷和領導水平。這就是了解一個人“達顯時舉用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