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避開管理的誤區(4)(1 / 3)

從眾心理:管理者應學會獨立的思考和判斷

索羅門·阿希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把被試者編成7~8人的小組,讓每個小組的成員都坐在一間屋子中,對兩張卡片進行比較。一張卡片上畫有一條直線,另一張卡片上則有三條長度不一的直線。

在實驗中,阿希要求被試者隻需大聲說出右邊三條直線中哪一條與左邊的單線長度一樣即可。

從圖中可以看出,右邊卡片中各線之間的長度差異是相當明顯的,在一般情況下,判斷錯誤的人不會超過1%。但是,如果該小組的其他成員都故意給出錯誤的答案,那麼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阿希對此很感興趣。

於是,他在每個小組中隻安排一個不知內情的真被試者,而其他成員均是他的實驗助手。座位的順序也預先安排好,那位真正的被試者被安排最後一個說出自己的判斷結果。

實驗的前兩輪,阿希並沒有加以幹擾,所有被試者的回答都很正確。從第三輪開始,第一個被試者故意作出一個明顯錯誤的回答,回答說“C”與“X”長度一樣,第二個被試者繼續給出了同樣的錯誤答案,其他人的回答也都一樣。現在,輪到最後那個真正的被試者了。他知道“B”與“X”長度一樣,可是其他人都說“C”,自己該怎麼辦呢?是說一個與大家截然不同的答案呢?還是與大家的意見保持一致,盡管這個答案明顯是不對的?

經過多次實驗,有35%的被試者順從了小組其他人的意見,也就是說,雖然被試者明知這樣的回答是錯誤的,但是為了與其他的成員意見一致,他還是順從了這一回答。

從這一實驗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可以看出,有相當一部分人都存在著“從眾心理”,他們總是避免與大家明顯的不一致。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從眾的人,還有一些專門利用人們的從眾心理來達到某種目的的人。比如,有一些商業廣告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才把自己的商品炒熱的。生活中確實有過一些震撼人心的大事曾引起轟動,使得群眾競相傳播、議論、參與。但也有一些確實是人為的宣傳、炒作、渲染。

“從眾”有其積極的一麵,但如果我們不加分析地去“順從”某種宣傳,隻是盲目地隨大流跟著眾人走,這樣的“從眾”就是不健康的行為了,是一種“盲從”。

點評

在企業管理的過程中,也會經常發生一些“從眾”的行為。當大家都對某人做出“不好”的評價時,即便你很欣賞這個人,你可能會為了不引起眾怒,也對此人敬而遠之,做出“不好”的評價。

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管理者應該學會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特別是在這個炒作之風盛行的年代,要多一些獨立思考的精神,少一些盲目的從眾,以免被假象所誤導。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正確麵對“從眾”的積極麵和消極麵,努力培養和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處理問題時,既要慎重考慮多數人的意見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從而使自己的判斷能夠正確,並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動。

切記要獨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要盲目地去隨從別人。凡事都“從眾”或都“反從眾”都是要不得的。

哲學家、螞蟻與天神:管理績效的誤區

一位哲學家在海邊目睹了一艘船遇難。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水死亡了。於是,他就痛罵上蒼的不講道理——隻因為一個罪犯正好乘坐這條船,竟然讓眾多的無辜者受害。

正當他沉迷於自己的這種思想的時候,他卻發覺自己被一大群螞蟻給圍住了,原來他站的位置就在螞蟻窩附近。這時,剛好有一隻螞蟻爬到了他的身上並叮了他一口,他立刻就用腳踩死了所有的螞蟻。

而天神就在這個時候現身了,並用他的拐杖敲著哲學家的頭說:“你既然都以類似上蒼的方式去對待那些可憐的螞蟻,難道你還夠資格去批判上蒼的作為嗎?”

這則寓言很生動地描述了兩種有礙管理績效的心態。

1.以偏概全;

2.寬於律己,苛以待人。

我們對寓言中上蒼及哲學家的作為,一定不以為然。可是,一旦我們成為當事人時,往往也會不小心觸犯上述的兩項禁忌,因為人是感官性的動物,例如看到一位員工常常加班,另一位員工每次都準時下班,管理者會根據自己常常可以看到的景象,依照自己的思考模式(即價值觀)來做出如下判斷,認定準時下班的員工配合度不夠,工作不敬業……

然而事實未必如管理者所看到的,有可能是常常加班的員工在上班時間渾水摸魚,工作未能如期完成隻好以加班來完成;也有可能常常加班的員工,工作方式不對;也有可能是工作分量分配不均……

點評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避免以偏概全。要時時提醒自己:勤勞上進的員工未必是合作性高的員工;試圖取悅上司的員工未必能夠勝任艱難的工作。

寬於律己,苛以待人的管理者,是員工最為厭惡的管理者類型之一。管理者首先要能夠約束自己才行,身為團隊的表率,凡是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否則就不會贏得下屬的尊重和信任。

管理者必須以身作則,如果自己標準不一,總是以放大鏡來看待下屬的行為,就會造成管理上的衝突,致使員工形成“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的心結或者“上行下效”的行為,整個企業也會因此而毫無作為。

在企業中,管理者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要謹慎言行,以身作則地努力工作,隻有這樣才能夠用行動影響下屬,在團隊中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切記不要總是拿著放大鏡看別人,卻放縱自己。

一隻桶能裝些什麼:管理者如何有效利用時間

這天,吳教授給即將畢業的MBA班的學生上最後的一次課。令學生們感到困惑不解的是,講桌上居然放著一個大鐵桶,大鐵桶的旁邊還有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

“我能交給你們的都教了,今天我們隻做一個輕鬆的實驗。”

於是,吳教授開始把石塊一一放進鐵桶裏。當鐵桶裏再也裝不下一塊石頭的時候,吳教授停了下來。他問:“現在鐵桶裏是不是再也裝不下什麼東西了?”“是。”學生們回答。

“真的嗎?”教授問。隨後,他不緊不慢地從桌子底下拿出了一小桶碎石。他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裝滿石塊的鐵桶表麵,然後慢慢搖晃,然後又抓起一把碎石……不一會兒,這一小桶碎石全都被裝進了鐵桶裏。

“現在鐵桶裏是不是再也裝不下什麼東西了?”教授又問。“還……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經驗,學生們變得謹慎了。

“沒錯!”教授一邊說,一邊從桌子底下拿出一小桶細沙,倒在鐵桶的表麵。教授慢慢搖晃鐵桶。大約半分鍾後,鐵桶的表麵就看不到細沙了。

“現在鐵桶裝滿了嗎?”

“還……沒有。”學生們雖然這樣回答,但心裏頭其實是沒底的。

“沒錯!”教授看起來很興奮。這一次,他從桌子底下拿出的是一罐水。他慢慢地把水往鐵桶裏倒。

水罐裏的水倒完了,教授抬起頭來,微笑著問:“這個小實驗說明了什麼?”

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它說明,你的日程表排得再滿,都能擠出時間做更多的事。”

“有點道理。但你還沒有說到點子上。”教授頓了頓說,“它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是首先把石塊裝進鐵桶裏,那麼你就再也沒有機會把石塊裝進鐵桶裏了,因為鐵桶裏早已裝滿了碎石、沙子和水。而當你先把石塊裝進去,鐵桶裏會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空間來裝剩下的東西。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你們必須分清楚什麼是碎石、沙子和水,並且要把石塊放在第一位。”

吳教授的實驗提示我們,作為一個管理者,一定要明白該如何來運用和支配自己的時間。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坐標係,用來度量管理者麵對的各種事務。

我們以“重要不重要”為橫向坐標,以“緊迫不緊迫”為縱向坐標來建立坐標係,這個坐標係就會分別由四個象限組成:重要且緊迫、不重要而緊迫、不重要且不緊迫、重要而不緊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