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避開管理的誤區(3)(3 / 3)

早晨,服務生來敲門送早餐時大聲地說道:“Good morning,sir!”(先生,早上好!)

陳阿土愣住了。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自己的家鄉,一般陌生的人見麵都會問:“您貴姓?”

於是陳阿土大聲答道:“我叫陳阿土!”

如此這般,接連三天,都是那個服務生來敲門,每天都大聲說:“Good morning,sir!”(先生,早上好!)而陳阿土亦大聲回道:“我叫陳阿土!”

這讓陳阿土非常生氣。他覺得這個服務生也太笨了,天天問自己叫什麼,而自己告訴他,他又記不住,真是很煩。終於,陳阿土忍不住去問了導遊,“Good morning,sir”是什麼意思,導遊告訴了他。“天啊!真是丟臉死了。”陳阿土想。

於是,陳阿土反複練習“Good morning,sir”這句話,以便能體麵地應對服務生。

又一天早晨,服務生照常來敲門,門一開陳阿土就大聲叫道:“Good morning,sir!”

與此同時,服務生叫的卻是:“我叫陳阿土!”

這個故事很有趣,正如馬路上有一人在看天,等一下後麵就排起了隊都看天,問看什麼,大部分都會回答“不知道”。其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常是意誌力與意誌力的較量,不是你影響他,就是他影響你。

點評

管理者應該有堅強的意誌力,管理者的領導能力是刺激員工努力工作的原動力。所以,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一定要學會培養自己的影響力,努力鍛煉自己的意誌力,並要適當的注意自己的身份。

管理者在公共場合講話時,要威嚴有力,震懾十足。即便不是在公共場合,當你在與下屬談話時,也一定要做到說話有分量,一是一,二是二,堅決且果斷,切不可被下屬所左右。更不要讓人混淆,誰是領導,誰是員工。

隻有影響力大的人才可以成為最強者。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你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當你堅定地堅持自己的觀念時,有的時候無論正確與否,在潛移默化中,你就已經影響了對方甚至是第三者原有的觀念。所以,無論是在何時,管理者都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將會影響你的部屬,所謂“上行下效”,一定要謹記“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教訓。

驕傲的猴子:學會做一個沉靜的領導者

在一座深山裏,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就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在這群猴子中,有一隻猴子特別靈巧,做什麼事它都想帶頭。但是,其他的猴子卻都離他遠遠的。所以,這隻猴子就想:“我比你們都聰明,可你們為什麼都排斥我呢?好吧!沒有你們,我照樣生活得很好。”因此,他依然非常驕傲。

一天,一個獵人來到山上,他遠遠地看見了猴群,於是走上前去。所有的猴子都被嚇得一哄而散,唯有那隻靈巧的猴子在樹上跳來跳去,挑逗著那個獵人。射不著猴子的獵人被氣得怒火中燒,於是,他找來了很多獵人並對他們說:“來,咱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盡管那隻猴子非常靈巧,但仍舊逃不過眾人同時射出的箭,結果因身中數箭死了。

其實,在職場中,也有很多的領導者就像這隻驕傲的猴子一樣,經常我行我素,趾高氣揚。這是一種消極的管理,對於管理者的工作與事業發展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他們常常聽不進別人的建議,整天得過且過,自以為高人一等,最終就會變得不思進取,像那隻驕傲的猴子,落得慘敗的下場。

管理者應該學會沉靜,驕傲隻會使自己脫離同事和集體,使自己成為一個孤僻且自以為是的人。孤傲離群、自命不凡,往往會導致自己失去工作的機會和發展前途。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如果我們能夠群居和睦,就會相安無事。但是,如果我們總是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自以為很優秀或孤芳自賞,就會嚴重影響甚至阻礙我們的發展。就像那隻猴子,它如果能夠與猴群和睦相處,當獵人來臨時,它也隨著猴群同進同退,也就不至於被射死。可它卻因為自以為靈巧,賣弄小聰明而喪失了性命,確實很讓人感到惋惜。

點評

人是不能夠離開群體而獨居的,能夠得到人人的歡喜與讚歎,才是真正的成功者。作為管理者,在待人處事上,一定要“聲色柔和”,最不應該做的事就是孤立自己。

管理者要追求“沉靜平實”,要懂得寬恕別人,切不可誇耀自己的才華或驕傲自大。

我們常說“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作為管理者,如果不能夠謹言慎行,往往就會招來他人的嫌怨,雖然人在團隊中,卻會遭到團隊成員的排斥,與團隊成員之間產生距離,會覺得孤單寂寞。

所以,管理者在言語動作或待人接物上,一定要謹慎行事,要學會做一個沉靜、協作、重視團隊的領導者。

光環效應:處理問題應學會客觀與冷靜

《列子》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一個齊國人,在打柴時丟了一把斧頭,當他到處尋找卻沒有找到時,他就猜測:一定是隔壁那家的兒子給偷去了。

當他有了這種思想時,就總是會帶著這種情感去看人,以至於他覺得那人走路的姿勢,就像是偷了斧頭;看那人的麵部表情,也像是偷了斧頭;聽那人說話的聲音,還像是偷了斧頭。總之一句話,他覺得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沒有一點不像是偷了斧頭的。於是,他肯定地說:“那斧頭一定是這小子偷去了!”

過了幾天,這個人又上山去砍柴,很巧的是,他在一個山溝裏居然發現了自己丟的那把斧頭,仔細想想,原來是自己上次到山上砍柴時,把斧頭忘在山溝裏了。第二天,當他再見到隔壁人家的兒子時,留心來看,他覺得那小孩的動作神態,沒有一點像是偷了斧頭的樣子。

這就是管理學上的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指的是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係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作出全麵的結論。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說的也就是這種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實際上就是個人主觀推斷的泛化和擴張的結果。在光環效應的狀態下,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一旦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那麼,在這種好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就會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對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給予非常好的評價。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一個作家一旦出名,那麼,他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就全然不用再愁發表的問題,他所有的著作也將不用再為銷售而發愁,這就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有很多企業,為了要讓自己的產品迅速地被消費者所了解並接受,都選擇了讓自己企業的形象或產品與名人相粘連,讓名人為公司做宣傳,這不失為一條成功的捷徑。名人的“名氣”可以幫助企業聚集更旺的人氣。

點評

我們對某人或某個組織的看法很容易會被包括光環效應在內的一係列假象所左右,也就是說當我們對人或事抱有成見時,不論怎麼看,總會覺得他很不順眼;相反,當我們對人或事心存好感時,就會覺得無論怎樣都正合我們的心意。所以,作為管理者,在管理當中一定要學會客觀冷靜地處理問題,要避免憑自己的好惡來處理問題,謹防光環效應。

對於某個人或某個組織來說,過去的成功並不能代表將來的成功,同樣,現在的失敗也不能抹煞以往的成功。作為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培養一種認知世界的科學意識,千萬不能夠以光環效應去處理人或事,否則就會犯先入為主的錯誤。

適應變化將會比經驗更有助於未來的成功。管理者在評價某個人或某個組織時,一定要時刻保持警醒的態度,要能夠客觀冷靜地麵對問題,隻有這樣才能夠不被假象所迷惑,才有可能接近事物最真實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