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避開管理的誤區(3)(2 / 3)

烏鴉學老鷹:管理者如何正確認識自我

一隻老鷹從高岩上飛了下來,以非常優美的姿勢俯衝而下,把一隻羊羔給抓走了。這個過程被一隻烏鴉看見了,它非常羨慕老鷹,心想:如果我也能這樣去抓一隻羊,就不用天天都吃腐爛的食物了,那該多好呀!於是,烏鴉就憑借著對老鷹抓羊的記憶,反複練習著俯衝的姿勢,它也希望自己能夠像老鷹一樣去抓一隻羊。

一天,烏鴉覺得自己練得差不多了,於是就呼啦啦地從山崖上俯衝而下,猛撲到一隻公羊的身上,狠命地想把山羊帶走,然而,讓它沒想到的是,它的腳爪反而被羊毛給纏住了,怎麼拔也拔不出來。盡管它不斷地使勁拍打著自己的翅膀,但卻仍然飛不起來。牧羊人看到後,就跑了過去將它一把抓住,剪去了它翅膀上的羽毛。傍晚,牧羊人帶著烏鴉回家並交給了他的孩子們。孩子們問這是什麼鳥,牧羊人回答說:“這確確實實是一隻烏鴉,可是它卻要充當老鷹。”

這個故事乍聽起來很簡單,也很可笑。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多人也會犯烏鴉的錯誤。

吳先生曾經管理過多家大型公司,後來他創辦了一家管理顧問公司,主要谘詢項目是戰略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一次,他接到一個戰略管理方麵的項目,他打算在3個月之內結束這個項目。朋友問他是否可以在3個月之內完成?他自信地說“完全可以”,理由是他之前曾經和國外的某個著名的谘詢公司合作過,並且隻用了2個月就完成了一個類似的戰略管理谘詢項目。朋友對他說:“那您能做到嗎?您可能掌握了一些方法,但是,您是否知道,國外的谘詢公司都有一個強大的行業資料數據庫,所以他們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谘詢項目,而您卻並沒有這樣的數據支持。所以如果您想讓客戶滿意的話,要做好這樣的項目,您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對此,吳先生很不以為然。結果可想而知,吳先生並沒有在3個月內完成項目,相反顧客認為他是在賣資料,隻是簡單地抄襲了外國谘詢公司的模式。後來,吳先生通過這件事情,反思了自己的操作模式,並著手建設公司自己的知識數據庫,他的生意也因此逐漸好了起來。

點評

其實,烏鴉學老鷹的故事並不可笑,隻是烏鴉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烏鴉想當然地以為自己隻要用老鷹的姿勢就可以抓到羊;第二,烏鴉並沒有真正的看清楚,老鷹抓的是一隻羊羔,而它卻去抓一隻公羊。

烏鴉想學老鷹,這樣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很令人欽佩。但是,烏鴉首先必須搞清楚,自己本是一隻烏鴉,如果要想蛻變成一隻老鷹的話,需要付出的是異常艱苦的努力,而不隻是簡單地學習一下老鷹俯衝下山崖的姿勢。看似簡單的姿勢,如果要取得成功,需要不斷地鍛煉自己的力量、反複地磨礪自己的爪子、練習自己的眼力……隻有這樣,烏鴉才有可能抓到羊羔;隻有這樣,烏鴉才有可能變成一隻老鷹。

管理者在管理的過程中,學習別人的管理方法或模式是值得鼓勵的,但是,在我們做出決定之前,一定要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找到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隻有努力填補了差距,你才有可能成功地把別人的管理模式運用到自己的企業中。

朝夕修煉法:管理者自我提升的兩種途徑

朝:有很多的企業管理者總是習慣於天亮時,在充滿清晨氣息的城市大街上,或者在自己的廠區內,或者在自己的辦公樓下,漫步沉思。

他們會在心裏對自己說:“這個城市將會因我而沸騰,這個工廠將會因我而喧鬧,這座大樓也將會因我而漾然,看著太陽升起,我能夠感受到它給我的力量。”

夕:也有很多的企業管理者喜歡在員工下班後,到員工每日忙碌工作過的地方踱步,喜歡獨自麵對辦公室內的寂靜,卻在腦中不斷地思考著企業現在麵臨的問題,並在心裏對自己說:“我的員工因我的努力明天還會來到這裏工作,如果我失誤將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點評

長時間周而複始地進行早晨的修煉可使管理者的眼界開闊,可使管理者更具朝氣,在考慮事情時更加的周到,做起事情來更加的自信,更加的坦然。

同樣,日複一日的下班後的夕煉也可以使管理者和自己員工的心相互的融合,從而也就構成了企業整個團隊的靈魂,管理者會因此而堅定自己的信念,帶領著自己的隊伍勇往直前。

這樣的修煉,我們很多的管理者都在做,有的是有意識的,有的是無意識的。

作為企業管理者,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兩種自我提升的途徑。企業的發展,需要管理者不斷提升自己以適應前進的步伐,這就要求我們要努力地去提升自我,即便是在無意識地情況下也要有意識地去提升自己!

山的故事:管理者應學會未雨綢繆

林雨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在山中長大,當我站在城市的摩天大樓之下時,我不會去讚歎它如此之高,因為我並不覺得它有山高。”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我們可以把它用在很多的地方,它也就成了我們不可或缺的原則。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如果我們已經在家中預先將這件事的準備工作全部做好了,那麼,當我們再去做這件事時,我們就不會因為沒有充分的準備而碰到問題,不會自亂陣腳,使事情無法掌控,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在現實的工作中,當我們做一個項目的時候,項目的整個運作過程可能會碰到120個問題,而解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一天的時間。但是,如果我們在項目運作之前,能夠考慮到可能會有100個問題出現的話,我們就會提前有了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然後,當我們再去做這個項目時,就可能隻會碰到20個問題需要在運作中進行解決。

前期的準備可以為我們節省大量的時間,可以讓我們在項目的運作過程中以最好的方法去解決這20個問題,項目成功的概率也就會大大地提高。相反,如果我們在項目運作之前,並沒有提前考慮到項目運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方法,那麼,我們就要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花費120天的時間去解決這120個問題,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我們又可能會因為要考慮項目的運作繼而影響解決問題的專注程度,而問題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連帶著降低我們項目運作的成功概率。

林語堂的話蘊藏著一個簡單的道理——經曆的事多了,再遇到事時的心態就會是平和的。即,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點評

“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我們不注意在平時充實自己的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凡事都要學會未雨綢繆,不要總是抱怨沒有機會,隻要你提前做好了各種準備,當機會來臨時,你就不會再去感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了。

唯有未雨綢繆,你才能夠真正地做到處變不驚、臨危不亂、胸有成竹、穩如泰山;你才能夠勝任自己的工作,決不會因為沒有做好準備而後悔莫及。

管理者在管理企業的過程中,要有一種未雨綢繆、超前謀劃的精神,隻有這樣才能夠防患於未然,才能夠學會對各種事件進行最佳的控製。

一是對事情的控製,管理學中講究的是對事情的預先控製,也就是未雨綢繆;事後控製不如事中控製,事中控製不如事前控製。二是對人的控製,管理學中講究的是充分授權,最大限度地發揮下屬的工作積極性,要讓下屬能夠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責。管理者的未雨綢繆,可以使下屬既服從指揮,又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陳阿土的故事:管理者要有堅強的意誌力

陳阿土是台灣的一位農民,他從來沒有出過遠門。攢了半輩子的錢,終於,他參加了一個旅遊團出了國。

對陳阿土來說,國外的一切顯得非常的新鮮,關鍵是,他參加的是豪華團,一個人住一個標準間,這更讓他新奇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