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地向更高的目標追求,不斷地超越,這種崇拜心理的追求是意味著前進,意味著發展。這種引導人類向更高崇拜目標的一斷追求,正是崇拜心理所具有的功能。從本來意義的需要來分析,人們確立崇拜心理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樹立人生最高的價值目標,把人類引向最高地境界。
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崇拜對象的每一次變揣,並不意味著都向高層次的邁進,有時也會出現令人困惑的局麵。如,人們對崇拜現實中的英雄人物向崇拜傳媒英雄人物的變換,就不能不是令人困惑的一步。人們崇拜傳媒英雄人物的一個最大思維進步,是使崇拜對象世俗化,即其積極的一麵是更加接近於崇拜者的實際現實情況。換句話說,英雄人物不再是那些高大全的形象,而是現實中的看似平凡的英雄人物。而且還表現為這些英雄人物再不像以前那些英雄人物那樣,能夠讓幾代人,甚至讓幾十代人崇拜,而僅僅是讓一代人,或是更短的時間內令人崇拜。用現在的時髦的話說是“各領風騷沒幾年”。這種風糜全球的對傳媒英雄的崇拜熱——追星現象,如何理解,其下一步走向何方,確實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但是,當我們稼過迷蒙的歲月,回首人類處於神靈崇拜時期,是如何走向下一個崇拜目標時,似乎又有一種令人可以走出困惑的欣慰。人類既然能從對神靈的崇拜發展為對英雄的崇拜,那麼也一定能從對傳媒英雄的崇拜,走向一個更高的目標。這看似迷蒙的過程,也許正是崇拜心理導向作用的一種獨特機製。
崇拜心理的現實功能
從目崇拜心理的走勢來說,崇拜心理已成為人們的一種情感態度。對於崇拜對象的選擇,或崇拜的強烈程度,應由人們的興趣程度來決定。崇拜心理作為一種人生的精神寄托,是人類對未來美好願望、理想的一種追求。也就是說,崇拜心理可以提高人們的情緒,鼓舞人們奮發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對於某一個人來說,確立一種崇拜心理,是生活道路的一種抉擇。一個人,如若能確立科學、適度的崇拜心理,生命就會充滿激情和詩意,就會感到一種愉悅感。
崇拜心理能給人惟特殊的榮譽感和自豪感。這是因為,有崇拜心理的人總感到自己在在精神上比別人富有。由於崇拜對象的作用,崇拜者會認為崇尚對象的一切美好形象化作了一種無限的精神力量,自己被這種精神力量所感染(而且在自己的心目中也在追求這種精神),因此自己就有了一種同所崇拜對象一樣的優越感。而且會由於自己的精神充實而格外添加了一種力量。
崇拜心理作為一種情感(其中也包括激情、意誌),是外部世界的影響表現在人的前腦中所引起的一種內部狀態,並轉化為人們的一種心理內控因素和行為的驅動力。按照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馬克思也曾強調過:“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力量。”崇拜心理作為一種情感,不同於一般情感之處在於,這種情感是由特殊的力量所激起的(即對崇拜對象的一種特殊的虔誠和信服),因此其熱情程度是一般情感所難以比擬的,使人們在實際行為上表現出一種自發的責任感、緊迫感,也就景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種情感如若得不以適當、及時的控製,很容易形成一種癡迷狀態和狂熱性。
崇拜心理巨大的情感作用,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寶貴的內驅力。如果崇拜內容、對象、方式正確,無疑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積極心理因素。但這種激情又是一匹難以駕雙的烈馬,如若不注意隨時調控,也很容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成為一種破壞力,即由盲目和狂熱所形成的一種心理負向效應。因此說,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針對崇拜心理的兩向性特點,利用其積極心理因素,消除其消極心理因素是非常必要的。
過去一段時期,在左的路紅的幹擾下,尤其是在“文革”中,人們的崇拜心理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幹擾,以至在部分人的心理留下了難心磨滅的陰影。一些比較嚴重者則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甚至產生了對馬列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實踐的懷疑。與此同時,西方資產階級的理觀點,則被作為種種新思想、新觀念在社會上流傳。特別是一些青年人更是對這種“異”理論表現出異乎尋常的興趣。客觀地講,對西方一些資產階級的理論觀點,在過去左極左路戲的幹擾下,采取全盤否定的觀點,一概以排斥和批判,當然是有失偏頗的。但是,如果現在采取完全肯定的方式,不加科學分析,不考慮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加思考地全盤接受,盲目崇拜,同樣是有失偏頗的。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對於崇拜心理的內容、對象、方式一定要采取科學、正確、適度的態度,絕不能采取任何極端的方式。敘述何極端的方式都很容易使崇拜心理走入盲目和狂熱的誤區,進入誤天的崇拜心理的驅動力則會且紂為虐,表現出一種極大的,難以控製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