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爾維特看來,“血液小循環理論”已成為他一生中所追求的最高情感和信念,是任何勢力所不能動搖的。而崇拜的情感盡管也十分強烈,但卻很難與信仰的情感相比。如,台灣節目持人淩峰以其生動的主持風格,幽默的語言深為大陸觀眾所喜愛。他的“我的臉很中國”、“我的臉上寫著中國五千年的滄桑”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他也因此贏得了眾多人的崇拜。但這種崇拜決不意味著信仰,而僅僅是一種崇拜而已。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崇拜僅僅是信仰的基礎,而不能與信仰等量齊觀。
心理功能不同
崇拜和信仰在心理功能方麵有很在的不同。集中表現在崇拜是停留在與被崇拜者的不可比的程度上,對崇拜對象隻能是渴望、羨慕、敬佩、讚美、欣賞等。這僅僅是一種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態。而信仰則是越過了這個層麵,進入了為信仰的觀念,理想而自我追求和奮鬥行為去努力達到這一目標。雖然一般說來這目標是很難達到的,但正因為其很難達到,信仰者才積極地,一刻也不停留地朝著目標奮進。由此可惟看出,信仰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人類依據主觀見解,而對於某種理論、思想、主義生的堅定信心。這種信心,可以成為一個人,或一個社會行動的指南。信仰雖然無形,卻有很多的推動力。一個人不能沒有信仰,一個社會也不能缺少信仰。
當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完成某一目標,首先要建立自我信仰,即樹立自信心。信仰自己這樣做是對的,信仰自己是有能力做的,信仰自己一定會做好。有了這種自信心,才能把自己的事業幹好。人,隻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有人比喻說,信仰是心中的綠洲。信仰作為心中的綠洲永遠催人奮進,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然而崇拜卻隻能是頂禮膜拜,將崇拜對象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對象,將其束這高閣,永遠作為一種不能達到,也不想達到的對象來尊崇。並在尊崇中對其寄予無限的希望,希望被尊崇的對象能自動地為自己帶來一定的利益。
比較來看,崇拜心理是一種心理積極,行動消極的心理狀態,而信仰則正好與此相反,其心理功能是目標已定接下來就要努力奮鬥了。
崇拜心理功能
從曆史及人類意識的發展來說,崇拜心理的產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從現實來說崇拜心理的存在是人類的一種心理需要,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支柱,是人們奮進的一種精神動力。因此,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需要有一點崇拜心理,來彌補現實中的不足。
科學的崇拜心理是以現實的可能為內在根據的。一個確立了科學崇拜心理的人,就會自覺地以它為出發點去觀察、思考、評價周圍的事物,並以實際行動來朝著崇拜的目標奮進,從這一點來說,崇拜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是有其多向社會功能的。總概起來說有如下三方麵功能。
崇拜心理的曆史功能
人類社會發展的曆史,從某一側麵看,是一部人類由崇拜外在的神到崇拜人類自身的轉化史。
在原始人類社會中,先民們雖然在開始時是以一種半本能半思考的心理形成對自然的崇拜。便是這種最原初的崇拜心理,主要是為了解釋周圍世界所發生的一些種種不同理解的現實而產生的。這種解釋無疑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的功能的,而並不是我們現代人看起來的那種愚昧和無知,因為對自然的崇拜不僅僅是出於人類對自然的恐懼感及由此產生的需要保護的意識,重要的是,這種對大自然的崇拜體現了人類對於自身局限性的一種超越,體現了人類提升自己價值的願望。體現了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望,對於永恒的愛的渴求,也體現了人們對於生命的渴望,對於永恒的愛的渴求,也全現在人們克服自身局限性的一種努力。高爾基曾經說過:“一般說來,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對自然的鬥爭,以及社會生活的廣大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映。”人類原初對自然的崇拜其實是與自然作鬥爭的一種心理方工。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中我們仍然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是如何以崇拜自然的心理來與殘酷無情的大自然進行鬥爭的。如在古籍《山海經》中記述了鍾山的燭龍神:這神是人的臉,蛇的身子,紅色的皮膚,身子有一千裏長。眼睛生得很特別,像兩枚橄般地直豎著,合攏就是兩條筆直的疑縫。這神的本領很大,隻要他把眼睛一張開,世界就成了白天,眼睛一閉攏。黑夜就降臨大地。吹口氣就陰雲密布,大雪紛飛,成為冬天;呼口氣馬上又赤日炎炎,流金礫石,變成夏天。他蜷伏在那時不吃飯,不喝水,不睡覺,不呼吸——一呼吸就成為長風萬裏。他的神力能燭照九重泉壤的陰暗,傳說他常銜了一隻蠟燭,照在弱方幽暗的天門之中,所以人們又叫他做“燭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