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為此訪問常昊的母親周樾園,她說當時給孩子起名字時,常昊的父親常常富森翻了字典,因為常昊屬龍,“昊”在字典裏的解釋為天的代稱,有天空無窮大之意。龍在天上應是自由自在翱翔的,所以他們為兒子定名為常昊。當常昊降臨人世時,常富森與周樾園約定,要把自己在世上所做不到的事交給孩子去完成。實際上,當初這個高想是朦朧的,他們絕沒料到常昊這條小龍會翱翔得那麼高,那麼令人讚歎。
人們總是將一個人的一生想象成是非常完美的,之所以後來出現了不完美的情況,是因為沒有抓住機遇,或曰沒有破譯天機。其實這就是迷信。真正有建樹的人是不相信這些的。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威望的貢國學者羅素,青年時代就是一件宗教崇拜的強烈反對者。據說,在一個公眾的集會上,有人問羅素,如果他死後,他發現自己麵對造物主,他將說些什麼。羅素毫不遲疑地回答:“我將說:‘上帝!你為什麼用如此不完滿的世界來證明你的存在?’”這個回答很好地表達了羅素對基督教神學中上帝存在這個問題的態度,因為按照宗教觀點來說,上帝是最完美的。
迷信思想的產生有多種因素,如經濟的、社會的、認識的,因此要徹底破除就要從經濟、社會、認識等多方麵考慮,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因素是能否科學地區分崇拜與迷信。
科學、適度的崇拜能夠指導人們的實踐活動,並具有一種推動人們奮發向上的動力。科學、適度的崇拜心理,是基於人們所生存的客觀現實,並從這種現實中分析根括出符合客觀發展的規律,以便從這些規律中找出一條可行的現實道路,循著這條道路,經過堅持不懈的奮鬥,逐步接近到達到所追求、崇拜的目的。而迷信心理則正好與此相反,它所能提供給人們的,雖然非常完美,非常令人興奮,但卻並不能給人提供真實地達到這種所謂的“完美”目標。它隻是一種虛幻的力量,隻能給人以麻醉的興奮,並不能給人以真實的力量,更不能給人以前進的動力。
崇拜心理與信仰
信仰形成的一般過程
“信仰”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
信仰作為知識的一種形態,信仰知識的構成大體上如下過程。
大都是無意間不自覺地得來的,也就是無形中受熏陶感化或暗示出來的。因此,信仰往往植根於兒童心靈中異常早慧有時會被誤認為是一種天賦。
信仰的養成,主要的有負於具體的生活和行為,或是經驗和閱曆。因此,在生活中能夠得教訓,行為中能夠得知識,閱曆和經驗較為豐富的人,常有堅定不移的信仰。可以說信仰本身就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
構成信仰的知識,所依據的是見微知著,見小知大,由已恨生的教訓而觀察將來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直觀性的知識。這種直觀知識往往是一種感動他人能力很大的知識。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中心信仰,大都是如此形成的。
美好的理想和想象構成了信仰。因為信仰的對象必然不是現實事物,因而有信仰者必然要有理想。而且信仰中還必然包括想象力,使理想對象成為具體化、有力量、足以激動人的感情,引發人的行為動機,使人真切感覺到理想的對象並非遙遠不可期,如同就在眼前,這就是想象力的作用。
一個人的一生也應該有一個主旋律,對待和處理人生一切問題,都應服從這個主旋律。這個主施律一般來說就是一個民族的統一信仰。
每一個國家每個民族都要有一種信念,信仰將人民團結在一起。這種國家或民族的信仰或者是一種宗教信仰,或者是同一種語言,或者是一個有明確固定的自然韁界的均等的社會結構,或是一種理論、思想、主義等等。
一個人的個人信仰的形成過呈現是不能忽視的,而且這種人民性,正是個人信仰形成的堅實有和力的土襄。古希臘神話有一個巨人安泰的故事:
安泰是海神波塞冬和地神孟婭所生的巨神。他是利比亞的國王,住在北美洲的山洞裏。他生獅肉,睡覺時就躺在光裸的土地上,吸取他母親大地的力量。他經常強迫過路的外鄉人和他搏鬥。安泰先被海格立斯摔倒在地上,但他從地上翻身站起來,渾身又充滿了力量。海格立斯這才知識,原來安泰隻要身體不離開土地,就能從他的母親大地那裏不斷地吸取新的力量。於是他改變了方式,再次和安泰搏鬥,他不是把他摔倒在地上,而是高舉在空中,使他和母親大地脫離了接觸,然後雙手把他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