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崇拜心理特征及功能(2)(3 / 3)

辯證法告訴人們,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一波一折的。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信仰的起伏總是不可避免的,但隻要認清真理,信仰就會正確,步伐就會緊定。舉世聞名的間樂家貝多芬,32歲時竟失去了全部聽力,這對於一個音樂家意味著什麼,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貝多芬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亡想使我屈勝,這絕對佃不到。”因此,隻要正確地對待生活,努力在實踐中堅定自己的科學信仰,不受非科學信仰的誘惑,就一定能奏響一個人的人生命運的交響曲。

崇拜心理和信仰的區別

崇拜與信仰在某種程度上是有著共同的心理基礎的。兩者可以交替使用,所表達的概念內容差不多。但是,二者又有一定的區別和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麵:

指向對象不同

崇拜與信仰即有聯係又有區別。一般來說,崇拜的指向對象都是具體的,或是“物”,或是“人”,或是幻想中的“靈物”或“神靈”。但是,這些對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都是具體的,有形的。而信仰的指向對象,一般來說是抽象的,如理論、思想、主義、宗教等等。

指向的對象不同,反了一個本質問題,即,由於崇拜的對象總是具體的、形象的、可感的,就證明其還沒有將對象上升為抽象、一般的理性上來認識,而隻要停留於一種情感的層麵上。因此,崇拜的心理機製往往具體地表現為情感失控、情緒狂熱、缺乏正常的獨立自主精神。而信仰則根本不同,由於其指向對象往往是抽象的,如理論、思想、主義等等,因此其苡理機製往往表現為一種冷靜的理性觀念。這種理性觀念往往是根舉動蒂固的,是不能輕易動搖的。

如,唯物義義思想家鍬德羅在他的第一部哲學著作中,批判了宗教神學。封建當局立即下令焚毀。他不屈不撓,三年後又因《供非育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一書而被投入監獄。鐵窗的生涯不但沒有消磨他的鬥誌,而且更加堅定了他的信仰。出獄後他勇敢地挑起負責編纂《百科全書》的重擔。在編纂過程中,由於不斷遭受反動當局的迫害,有的人動搖了,有的人退出了編輯部,但狄德羅卻堅持不懈地工作。直到臨終,狄德羅仍然據絕神你勸告,堅持無神論的唯物主義思想。

崇拜,有時也表現為一種觀念崇拜,但是這種觀念崇拜往往是與具體的可感形象聯係在一起的,並不表現為一種純高度的理想狀態。就是說,某種觀念性的崇拜隻不過是具體崇拜的一種綜合,這種綜合並不完全表現為某種抽象。

心理傾向程度不同

信仰是人心中的一種堅持某種觀念的強烈情感。崇拜與被崇拜者之間,具有不可比性,崇拜者能夠清醒地看到兩者之間的言距,但崇拜卻不是人心中最強烈的情感,最強烈的情感隻能是信仰而不是崇拜。

在崇拜中,表達了人渴望、羨慕、敬佩、讚美、欣賞等情感,體現了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態。但它卻隻能是人針對一種比較積極的渲泄,而信仰則越過現實,直接指向“理想現實”,把自己的全部情感都投入到對“理想現實”的追求之中。

最純結的信仰是對於高尚理想和信念的信仰。這種信仰是超越個人的禍福觀念的,生前的利同害不足縈其心,死後的賞罰也不在其念。至於靠懺悔以圖開脫,憑奉獻以圖酬報的低等意識就更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理想是人生旅程上的明燈,愈進一步,愈能把前途的一段照得明亮。世界上隻有進展的理想,沒有停滯的理想,唯有進展的理想才能引人向上和前進。

1553年,西班牙青年科學家塞爾維持,提出並宣傳了他的血液小循環理論,由此被宗教法庭視主褻瀆神靈的異端邪說,受到逮捕和慘無人道的拷打。宗教法庭要他放棄自己所信仰的科學真理。賽爾維特毫無畏懼地說:“我知道我將為自己的學說,為真理而死,但這並不會減少我的勇氣。”最後,他被處以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