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崇拜心理特征及功能(1)(1 / 3)

崇拜心理一方麵可以產生積極的心理的功能,另一方麵也可以產生負向心理功能。

崇拜心理的正向效應

從曆史及人類意識的發展來說,崇拜心理的產生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從現實來說,崇拜心理的存在是人類的一種心理需求,是人們精神生活的支柱,是人們奮進的一種精神動力。

從理論上說,人類的存在和理解能力是無限的,但在現實中總是有限的、具體的。而處在有限的、具體的、現實中的人,麵對自我意識和客觀世界的無限,如果沒有精神上的無限作為支柱,就會生活在不安和恐懼中。因此,人必然產生和需要崇拜心理,去追求和把握無限的自我意識和超越時空的無限宇宙,以便用未來補充現實,用超越把握無限,用幻想彌補理性的局限。

崇拜心理可以對人產生大的心理作用和影響。如根據有關方麵的報道:臨床所見,同樣一種藥片,讓一個年輕護士隨便丟給病人,與讓一們年高資深醫師鄭重其事地交給病人,會產生迥然不同的療效。這便是類似於崇拜心理的“心理效應”使藥發揮的奇妙作用。再如,浙江省藥品檢驗所,曾抽查市場人參口服液39種42批,均未檢驗出人參或西洋參成分。但是,為什麼人們覺得效果還不錯呢?這無疑是“優質正宗”、“中外馳名”、“長白山特產”、“采用美國進口西洋參精製”這些廣告用語,以及精致的商品包裝所起到的引起人們崇拜心理的奇妙心理作用。從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崇拜心理的正向作用十分巨大,它可以對人產生盡可能大的心理作用。

崇拜心理,在意識和現實中的正向作用是不可或缺。崇拜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人的一種主觀認識和意誌、情感等的綜合表現,它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的正向效應也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崇拜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是人通過對自身的需求和對本質的一定的認識的綜合效應而產生的。這種綜合效應中就蘊含著正向效應。

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要與現實事物發生多種多樣的聯係。因此就會產生對客觀對象和現象的逐步認識,開始時是產生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正向情緒體驗,這種情緒體驗最終又會表現為過程。它起著人對某種事物、現象等的一般認識,然後,再進一步深入掌握它們,得出對被掌握的事物的主觀的、肯定的態度,並堅信它的正確性,進而形成堅定的意誌。最後,經過認識、情緒、意誌等過程的深刻融合,便形成了比較穩定的崇拜心理。這種比較穩定的崇拜心理會產生一種強大的推動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人本身的實際發展需要。

社會需要崇拜心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從製約詮社會的法律製度和道德規範,到各種團體、組織的規章製度,都起著維護社會秩序、增強社會整體的作用。但是,一個民族和社會群體,更需要有精神和思想上的統一和一致,需要有共同的崇拜心理來維護向心的凝聚力,實現民族和團結和社會的安定。如果一個民族或社會沒有統一的崇拜心理,那將是不可想象的。而這種崇拜心理的作用和社會功能,通常都由其正向效應所發揮的積極作用的結果。

同時應注意到,這種崇拜心理的正向效應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發揮得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好麼它將真誠向負麵,產生與正向效應相反的負向效應,這是一種破壞作用。因此,在充分發揮崇拜心理的正向效應的同時,一定要把握一定的限度。

崇拜心理的負向效應

崇拜心理即可以產生正效應,又可以產生負效應。崇拜心理的負向效應,即消極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盲目性;另一個是狂熱性。

盲目,就是崇拜者在沒有從本質上弄清崇拜內容和對象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非理性的選擇。而一旦選定了崇拜對象,就會在種種心理因素的作用下進行崇拜。這種崇拜是盲目的,因為崇拜的結果不但會與崇拜者的願望相反,而且會加劇自身所外的不利狀態。如在“文革”期間,有些人由於對領袖個人的崇拜,為黨和國家帶來了大量的不可挽回的損失。

人類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因占有生產資料的情況不同而被分成不同的階級,並開始進行階級鬥爭。階級之間的壓迫、剝削和鬥爭,給人們造成的恐懼遠比自然界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殘酷得多,現實得多。在階級社會中,人們一方麵崇尚自由、追求幸福;另一方麵又對這種社會力量不可理解進麵產生祈求心理,希望能有救星來挽救他們,以減少困惑和恐懼,這就容易讓人對一些自然對象和主觀幻想的對象,進行盲目崇拜。而統治階級正是利用這種崇拜的盲目性,利用平頭百姓對“天”和“上帝”的盲目崇拜,把自己的統治說成是承“天命”和行“天道”,自稱是“天子”的崇拜心理,盲目地以為隻要服從統治就是服從“天”,就是服從“天命”,就可以擺脫困境,得到幸福和快樂。這種盲目崇拜使人民群眾陷入了愚味無知、德受壓迫、屬守“忠君”和“愛國”等陳腐傳統,不敢起來革命,不敢起來反抗。是壓製了人民群眾的反抗運動,曆代統治階級都把人民群眾崇拜心理中的負效應加以利用,達到本階級的統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