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金錢崇拜心理(3)(3 / 3)

實惠族在求知方麵與前幾代人有明顯的不同,他們對知識的選擇多是與他們生存和謀職直接相關的。輕基礎理論,重實際應用;輕人文學科,重應用學科,是他們選擇專業的兩大表現。因此,這一代青年中問津哲學、數學等專業的人越來越少,而讀商貿、管理、外語、電腦、法律等專業和學習有關這些方麵知識的人卻越來越多。北京青年心目中的三大熱門專業是“外語、電腦、經濟”。

實惠族重視離樂。追求離樂是青年的天性,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青年對享樂的追求也與日俱增,這是無可非議的。他們不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時行樂者,他們能把生活的目標定得較遠一些,如他們中有的人給自己的一生作了設計,30歲之前達到什麼,40歲以前達到什麼。這樣,他們就能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而吃苦,而拚搏,在達到這些目標後才開始講究享受。

實惠族對實惠的追求也不完全了滿足感官需求,也有滿足榮譽、尊重等心理需要的一麵。每當一個小小的目標實現之後,無論是職位的晉升一級還是家裏新填一個大件,都會使他們有一種心滿意足的成就感,這使他們在親人、朋友麵前感到有了麵子,有了地位。

實惠族在行為特征上的表現是乖巧、勢利。在最能代表青年性格的大學生身上,這一特征有突出表現。一些新生剛進校就把“搞好關係,以利將來”當做自己的任務,在為人處世上顯得精靈、機巧;一些學生對老師采取實用主義態度,考試之前熱情備至,考試過後形同路人;在畢業前夕,他們經常出入班出入班主任和係負責人的家裏,畢恭畢敬,甚至送上厚禮,以求發配一份好工作。在走上社會之後,實惠族對自己的上司善於巴結,投其所好,見機行事,對上司的錯誤行為不但不會直言相勸,反而會推波助瀾。他們把過多的精力投放在對人際關係的關注上,有人甚至總結出“哥兒們就是生產力”的“名言”。

追求實惠的傾向表現在文化思想上,是淺表代和快餐化。他們對理論和思想抱一種實用主義態度,既不願舉動入研究,也不打算尋根究源,而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斷章取義,唯我是用,有用即真理。拿來其中的隻言片語到處濫用。他們沒有興趣去讀經典,而喜歡文化快餐,這些快餐文化缺乏深度,卻有其實用簡便的好處,其庸俗化的思想和品味正好和他們的追求不謀而合。

實惠的生活標準滲透在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麵。還以大學生為例,他們當學生幹部、參加社會活動是為了建立關係網和提高社會能力;“下海遊泳”希冀的是提高生活檔次和適應今後商戰環境談戀愛目的在於“解決臨時因難”和獲得實際經驗,隻要一時的愉快,不求事實的結局;在求入堂是為了增加將來發配和找工作的砝碼;擇業時對單位的選擇著眼於實惠和實利,而不管是否能發揮自己的特長。

實惠族缺乏終極的價值,所以他們是目的論者,凡事隻看效果。不注重手段的選擇。為了達到他們的生活目標,他們可以不擇手段。比如為了獲得一個好分數,他們可以心安理得地作弊;為了評職稱,他們可以抄襲別人的論文;為了某種特殊利益,他們可以賄賂官員。但他們在做這一切的時候,一般都善於把握在社會能容忍的範圍之內,讓他們冒犯罪的風險去追求實惠,他們是不會的,因為那樣恰恰是不實惠的。

實惠族的行動對傳統的政治化社會結構是一個衝擊,促使人們從務虛的雲端回到真實的大地上。如果用市民社會的一般標準來衡量,我們似乎不必對他們有太多的苛求,問題是,脫離了終極價值支撐的個人價值是虛幻的、脆弱的、不穩定的、對實惠的過分追求是容易走向極端,使人迷失於私欲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