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錢為目的,倘若達不到的時候怎樣呢?又倘苦一生辛苦所獲得的滿抽屜的股票證券忽而變成廢紙的時候又怎樣呢?這種悲慘的情形,想你也見慣了的。有些人相信沒有錢是不能生活的,然而當窮鬼來向他們求布施的時候,他或她是多麼的憤怒啊!金錢的奴錄者在求財的時候,渴望的麵容及眼光是如何卑賤和可怕啊!
總之,你如果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切切記著:金錢不是萬能,不是權力;隻是用來達到目的一種工具罷了。若你不注意發展你的要格而隻注意賺錢,那麼,全世界銀行金庫裏的錢還不夠替你買到快樂!金錢變為你的生活目的時,怕連你的生活也要保不住了!
概念“實惠族”
實惠族信奉的人生真諦是:講求實際,注重實效,強調實用,選擇實惠,追逐實利。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大學校園都是不平靜的。青年大學生都喜歡指點江山,對國事表現出強烈的關注和參與的熱情,大規模的學生運動此起彼伏。但進生產入90年代以來,盡管人們每年都提心政治風潮再起,大學校園卻幾乎年年風平浪靜。工礦企業工人除了為爭取工資和福利待遇而進行的小規模請願活動外,也沒有成規模的政治行動。90年代進入大學生的新生和90年代入廠的青年工人,正是出生於70年代的第五代人。
那麼,“最愛鬧事”的年輕人都幹什麼去了呢?有學者認為是因為他們的追求目標和行動方式發生了變化。
進入90年代特別是1992年以後,我國開始確立了市場經濟的方向,經濟生活開如活躍,社會生活逐步脫離政治化而趨向於市民社會。這就給青年人未來的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社會空間。同時,他們發現,政治理想目標難以“一蹴而就”地實現,良好願望在現實中往往被扭曲,過激的青年群體行動的影響力在龐大的社會麵前似乎微乎其微。這此,都使他們的政治熱情趨於冷靜。麵對現實,他們中許多人都作為了這樣的選擇:與其追求難以達到的理想目標,不如追求現實中可以媽時獲得的東西;與其共同行動卻勞而無功,不如自己去追求個人的利益。
一般來說,實惠族對現實有較強的認同感,有一定程度的把握,但又不為現實所埋沒,能在順應現實的基礎上有所創造。雖然他們不崇尚“崇高理想”,但他們仍然在潛意識中屬守著從傳統中繼承下來的做人的準則。況且,他們要實現其個人價值,也必須格守一些現實的倫理。可以說,他們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
實惠族都有個人的生活理想,如仁途的騰達,生意場上的成功,專業上的成就,隻不過這些理想較為切近,往往從個人利益出發,缺乏超越現實的終極關懷。
在實惠族看來,錢開始具有了“合理”和“正義”的色彩,“誰有錢誰光榮,誰無錢誰狗熊。”
實惠族把金錢作為崇拜的對象。“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印在他們的“文化衫”上,成為他們的生活宣言。看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高低,看一個人的人生價值是否實現,看一個人是否幸福,拿什麼來作標準呢?實惠族的標準是金錢。
十幾年前,如果有人說“我不追求金錢”,別人還會對他表示軟佩,今天如果再有人這麼說,年輕人很可能認為這是口是心非的“偽君子”,或者說你是“出土文物”。
知識也是實惠族追求的目標之一。在恢複高考製度之後,曾掀起過一陣追求知識的熱潮。但是,在舊體製沒有受到大的觸動之前,知識泊效用並沒有像他們預期的那樣得到體現,權力和關係仍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決定性角色,這對青年人學習知識的熱情是一大打擊。體腦倒掛、學非所用也使有知識的青年感到強烈的失落。
此時,市場經濟的競爭也開始顯示出知識的價值,這更加驅使大批實惠族重新撲向知識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