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古代人被金錢麻醉得把命都賠上了是無知的。那麼作為現代人有此舉又作何解釋呢?據報道:廈門大學生物係有位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5歲考入上大學後,卻對錢與人生之路產生了模糊認,覺得:共產主義實現還早呢,象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樓,至於為祖國、為人民,目標太大了,還是為自己實例,無疑列加證實了金錢的巨大麻醉作用。
金錢的麻醉作用固然是很大的,但是對能正確對待金錢觀的人,它的麻醉作用又絲毫沒有任何效驗。
金錢崇拜心理的遞進性
金錢崇拜心理如果受到斂財心理刺激或是揮霍錢財心理刺激,都會產生遞進性,即越來越嚴重,直至走向一種變態狀況。
人從前通常都有一種攢錢心理。如果是出於一種日常生活的節儉,並不在金錢崇拜心理影響下出現的斂財心理範圍之內,如果是在金錢物教的影響下,產生一種比較自覺的斂財心理,那就要在此心理的刺激下,形成一種遞進性心態。即在一開始時對金錢的攫取也許胃口並不大,可是隨著錢財的增加,斂財心理也會膨脹,而且有時會形成一種急劇的膨脹。到手的金錢的刺激,會使對金錢的欲求急劇膨脹。到手的金錢的刺激,坐使對金錢的欲求急劇膨脹。這種膨脹的速度之快,野心之大,是具有斂財心理的人始料所難及的。也就是說到後來,會連聚財人自己也難以控製自己那股斂財欲望的急劇膨脹。這時,什麼人際關係,親朋友關係,都被金錢關係所代替了。一個有血肉的人會變成一個發著銅臭味的守財奴、聚財奴。甚至於連他自己也可以吃不喝,省吃儉用地一個銅板一個銅板地斂財。
巴爾紮克小說《人間喜劇》中的那個守財奴葛朗台,就是一個被金錢崇拜心理的遞進性所驅使的典型斂財如命的形象。金錢成了他的命,冷卻了一切親情友情,甚至使自己變態異化,成了一位單純聚斂錢財的守財奴、吝嗇鬼。無獨有偶,晉朝的工戎,雖然富貴無比,但也是個出名的吝嗇鬼。他的侄子結婚,他送給一件衣,卻一直耿耿於懷。後來硬是把那件單衣要回來,心中才安然。她的女兒出嫁,跟他借了點錢。女兒回門,他臉色很難看,女兒知道他的心思,趕忙還了錢。見了錢,他臉色才好起來。
中外古今曆史上象這樣有一個想二個有二個想三個的遞進性斂財心理是不在少數的。如果說有這樣心理的人一開始還是有意發展自己這種遞進性,那麼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被這種遞進性所驅使,變成一種不由自主性。金錢欲一旦啟動起來,就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動力,時刻驅趕金錢欲者朝斂財聚錢的下一個遞進目標發展。平常熟語中所說的“越是有錢的人越摳門”,就是對金錢崇拜心理遞進性的最尖銳的概括。
有斂財不顧命的人,也有揮金如土的人。如果說斂財是對金錢規規矩矩崇拜,那麼揮金如土的人則是對金錢浪漫色彩很濃的一種崇拜心理。這種心理一般表現是,有了錢就能顯示出身價,就可以炫耀自己的與眾不同。由於有了這種思想基礎,頭腦也就會熱起來。於是大擺其闊,一擲千金,奢侈無度,愈演愈烈。而奢侈糜爛的生活和作風本身,也會從主客觀兩個方麵加劇揮霍金錢的心態。如目前出現的終日沉浸於燈紅酒錄,醉生夢死中的一些人,吸毒嫖娼,亂用手中特權者,都是這種心態的反映。古語有之“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揮金如土,者奢侈無度,不到山水盡,徹底破產之時,是很難使自己的心態平靜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