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金錢崇拜心理(2)(1 / 3)

一位作家曾經說過金錢的這種種作用:“一種或多或少有些令人惡心的病態,一種半罪惡、半病理,我們應戰戰兢兢交給精神病專家研究的癖好。”撈錢成為一種癖好時就已經進入了一種病態,何談再與失去的進行交換。因此,金錢崇拜心理實實在在是作為一種驅動力驅趕著人們永遠去撈錢。如,一位辭職去深圳的人,曾夢想獲得50萬元的資產。他經營電器,因熟悉行情,很快大發。過了5年,他把自己的目標定在500萬元。原因是他看準了股票,並進行超前投資,花5萬元打通關節,弄來了20萬原始股。又過了兩年,他又把目標定到了1000萬元。連他自己都有些吃驚。也正是這越來越大的目標(夢想),成了對他撈錢心理的一種無限驅動。

“身外之物”是不能彌被內心的空虛的

當一個人除了金錢,已經一無所有時,他就會將錢作為自己人生的支柱和命根子。在他把錢當作自己人生的支柱和命根子時,他又會驚恐地感到:失去了錢就會失去了一切。金錢已經成了他人生價值核心內容的東西,也就是成了他生命本身,他是絕不能放棄的,隻能在金錢的驅動下繼續朝著金錢的方向走。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使內心的空虛得到補償,金錢崇拜者又力圖發揮金錢本身的作用,即用金錢去購買他所需要的一切。但是金錢所買來的都帶有金錢的烙印。如,情人終究不能代替愛人。而金錢隻能買來情人而買不來愛人。再如,金錢可以買回來書法作品等所有的藝術品,但卻買不來對藝術品的欣賞能力。終歸一句話,用金錢買回來的都帶有金錢味,金錢是這種身外之物並不能彌補內心的空虛。

被尊為猶太人智者的導師的拉比,對金錢崇拜者有個很有趣的觀點:拉比的弟子問他:“富人與賢人何者偉大?”拉比回答:“當然是賢人。”弟子反差問道:“但是,為什麼大富翁的蹤影呢?”拉比回答說:“富翁隻是有錢,他不知道從賢人處獲得智慧;賢人卻很聰明,知道財富的重要,所以常到富翁家走動。”

拉比與弟子的對話道出了這樣一個道理賢人到富翁家去是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去賺錢,而富翁卻並不懂得用自己的金錢到賢人家去換取知識和智慧。這確實是一種很有趣的觀點,說出了這樣一個現實中經常發生的事實:有錢人不懂得主動出錢去獲得知識和智慧;而有知識和智慧的人卻懂得去用知識和智慧去主動賺錢。這是因為錢是花一個少一個,所以富人的錢卻內心空虛;而知識和智慧是無階的,而且並不因為付出而減少,而隻能是在付出中(運用中)越來越豐富。所以有知識和智慧的人內心很充實,而且他的知識和智慧會源源不斷地獲得財富。金錢崇拜就隻能在金錢崇拜心理的驅動下去撈錢,而金錢並不能使他本人獲得知識的智慧,而隻能獲得越業越嚴重的空虛。

金錢是一種麻醉劑

金錢崇拜者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進入以金錢為嗜好的境界。每賺到一筆錢,就感到給自己的人生價值又增加了一個砝碼,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自尊心又得到一次滿足。這樣一來,金錢就變成了金錢崇拜者麻醉自己神經的一種興奮劑。如同吸鴉片成癮一樣,金錢已了一種過癮的必備毒品。金錢崇拜者離不開金錢的麻醉劑。

金錢的興奮劑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和文藝作品中都不乏其例。在《儒林外史》中那位在臨死前還不忘剪滅一隻蠟燭的可憐巴巴的形象,真的相信唯有如此才能安然地死去。他就是這樣帶聚財的麻醉神經撒手人間的。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知道一句俗話“舍命不舍財”。這其實就是被金錢這一毒品麻醉之後的一種心態。古代文學家柳宗元就講過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一天,一條船橫渡湘江,駛到江心被巨浪打翻了,落水者紛紛棄船岸邊泅渡。其中一個平時很善於遊泳的人卻遊得很慢,因為腰上帶著千枚銅錢。同伴們叫他趕快把錢拋掉,他卻搖搖頭,死活不肯,致使自己累得疲備不堪,不多時就堅持不住,沉入了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