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藝美術廠有位女工,專畫鼻煙壺,20多年來練就了一手純熟的技術,可工廠每月最多給她後來退職單幹,每天畫5個鼻煙壺,直接賣給外商,圖案簡單的100多元一個,複雜的幾千元一個。一個月下來,收入3—5萬元是常事。現在,她花100萬元買了豪華住房,還開上了棗色的高級轎車。這也許正是:“造化無情擇物,春色亦在深山中。”一個普通女工,靠自己的勞動所得,有了錢,有了生活條件,她是幸福的。但是,同樣有是有了錢的人,非要以坐“皇冠”,赴豪筵,喝“人頭馬”,穿“老人頭”,出和舞廳,褻紅猥翠為幸福,這就勢必會走向反麵。
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過一句非常簡潔,又非常深刻的有關金錢的幸福的話:“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在古希臘的黃籍中曾有過一段非常形象的有關金錢與幸福的記載:古希臘傑出政治家梭倫,一次到撒狄會見呂底亞的國王克洛蘇斯。克洛蘇斯以為誰擁有最多的金銀財寶誰便是最幸福的人。於是他竭力用珍珠、寶石、彩衣、金飾之類,把自己打扮成儼然是最富有、最尊貴的形象,來與梭倫會麵,但梭倫見到他,絲毫沒有感到羨慕和驚奇。克落蘇斯內心感到,梭倫不能不認為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倫不能不認為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倫不能不他是世上最幸福的人。然而出他所料,梭倫回答說:最幸福的人是雅典的特拉斯。特拉斯誠實,並熱愛祖國,為保衛國家獻出了生命,表現了光榮和勇敢。克洛蘇斯雖然對梭倫的回答很不滿意,但還是又問了一句:那麼,在特拉斯之後,還有沒有人比他更幸福·梭倫回答說:有,就是阿爾哥斯的克利奧比斯和比多。過兩個兄弟友愛、孝敬父母,超過了其他人。
幸福,一般是指人們心情舒暢的境遇和生活,即人們取得物質和精神生活需要的相對滿足的愉悅感受。而錢僅僅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原始社會早期沒有錢,錢在未來社會也將消亡。而幸福則要存地於人類社會的始終,是不能把幸福和錢相提並論、劃等號的。
禁欲主義當然是不值得提倡的,生理需要的滿足是人的幸福的重要方麵,但人畢竟不同於動物,人的幸福內容是多層次的、豐富多彩的。人的幸福應該超越物質的束縛,開拓燦爛的精神世界,這才是真正的幸福。
金錢崇拜心理的驅動性
人對金錢的崇拜心理主要的、最突出的是表現為對金錢的追求。這種表現形式開始時是人對金錢的千方百計的追求,到了一定程度,則又會表現為金錢對人產生的一種神秘的驅動性。這主要是因為,人對金錢的欲望是永無滿足的,一旦人有了追求金錢的欲望,並付諸於行為,那麼,這種心理俗望就很難再停止下來。在這時,金錢對人的控製會表現為一種強迫性的力量。也就是說,人一旦選擇了金錢作為奮鬥的目標,實際上也就是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智慧甚至品德嫁給了錢。
一些人現在普遍有這樣一心態,什麼本職工作、事業、專長,隻要能賺到錢,這些就可以先放一放。等到有一天錢賺夠了,再脫離出來,專心追求副業和專長。這也許是一種比較實際又比較浪漫的心態。說其實際,其理根據是隻有有錢才能追求事業和專長;說其浪漫是,隻要有了錢,幹什麼都可以了,幹事業和專長就不在話下了。其實是不然的,金錢崇拜心理的驅動性會使人覺得錢永遠是賺不夠的,也就不會再從金錢中解脫出來,要沿著這條“一切為錢”的路走下去,不能停止。那麼,這種強大的,能夠控製人的意誌的驅動力是如何啟動和運轉的呢?
失去的和得到的不能進行交換
一個人,如果有金錢崇拜心理,他就要放棄一切與金錢無關的愛好,其中包括話棄豐富和充實自己內心世界的機會,放棄品德和多方麵才華的鍛煉。他所能乘下的,隻有錢,想方設法地撈錢。這樣一來,他心理所剩下的隻有錢,另無基他,那麼,要是再將錢也舍去了,他不是會一無所有嗎?下是基於這種力量,即不某於自我否定的力量,使得失去的永遠失去了,失去的和得於的是不能進行交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