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明星崇拜心理(3)(1 / 3)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又將對神靈的崇拜逐漸轉化為對英雄的崇拜。但早斯的對英雄的崇拜又過度地將英雄神化了,即把英雄當作神來對待。這也是早期人類思維特點。這種英雄與人的距離,是與神靈的距離沒有多大區別的。其作用除了有對根本不存在的對神靈的崇拜之外,又有了以人為化身的英雄。一直到中世紀末期,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出現和資產階級個人登上曆史舞台,人的價值才成為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的政治口號。這表明人所崇拜的英雄已不需要從神靈那兒去獲得光環,來地雄幻化成神,英雄也不必象神靈那樣萬能,英雄隻是各自領域的傑出人物。什麼政治軍事領袖、航海家、探險家,創造新思想的思想家、作家、藝術,隻要代表著所處時代的精神,都可以被當作英雄來崇拜。當英雄逐漸取代了神靈,成為人類的崇拜對象時,人與神靈之羊的那道不可逾越的鴻溝被徹底打破了(其時這正是人類自己想象出來的一種鴻溝)。人們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人物都是那些具有非凡個性,毫無社會背景的自我奮鬥的人物。人們這個時期所崇拜的英雄都是帶有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的傳奇的人物。他們之所以為人們所崇拜,是因為他們具有強大的力量,在麵臨巨大的危險局麵時,他們勇敢、忠誠而富有智謀,並富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但是,這種英雄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人來說畢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且多數是在死後英名流傳千古的。這就給人類帶來一種極大的遺憾。而且這種英雄的可望而不可及,與神靈的不可相提並論,對崇拜者來說是一種同樣的客現效果。

到了20年世紀30年代之後,隨著具有神奇影響力的大眾傳媒的出現和發,一種新的英雄開始取代以往那種真實英雄。這類英雄的特點是依憑媒介的力量而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因此稱為媒介對象,是因為他們更接近人們。他們的成功,他們的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再象以往英雄那樣高不可攀。也許正是基於這一點,人們在他們身上更多地看到了自己自身價值實現的可能性,感受到了自我實現需要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才產生了大量的追星族。而人們從追星族那狂熱的熱情中(雖然這種熱情一時難以被更多人所接受),又得到了自我價值客觀的一種特殊鼓舞。

明星崇拜心理,是人們對神靈、英雄的長期崇拜中所形成的可望不可及心理的一種補償,即看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希望。這種看似微妙的,不易被人理解的變化,是整個崇拜心理的一種變化,即崇拜對象不再被當作是一種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變成一種自我價值客觀的一種可能性的呼喚。

明星崇拜是崇拜心理的一種世俗化

時星崇拜無疑消除了由也於人類缺乏自信而人為造成的眾人與英雄之間的距離感。這種距離越近,英雄人物就離現實越近,英雄也就被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這種距離越,遠英雄人物就離現實越遠,到了一定程度就被幻化成神。眾人與英雄人物之間的距離的變化各有其正向效應和負向效應。作為媒介英雄,往往能得到比高大全的英雄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歡迎,主要是因為眾人與英雄人物之間的距離感縮小了,使人們從中更多地感受到自我價值實現的可能性,這是明星崇拜中的正向心理效應,即積極作用,但同時也產生了負向心理效應,即消極作用。

世俗化在曆史過程中也有過其積極的作用。開始世俗化被用來指一種用科學與理性的術語對人的行為和其他現實作出解釋和論證的傾向來取代對現實的宗教解釋和對人生的宗教傾向。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認為,婚姻不是上天為了世代相繼而決定的,而是人在時間中以血素關係為依據,為滿足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需要而結成的,這個人也就已經經曆了世俗化的過程。世俗化的結果是,同那種多少自發地把洪水、死亡、戰爭、和平等等以及其他任何現象都“解釋”為是“上帝的意誌”相反,它更多地從自由科學的規律和關於人類互相作用的社會學的規律中去尋找解釋。換言之,世俗化是一心理狀態,它是具體的,可以度量的發現象。

許多人把世俗化視為用對科學原則的信仰取代宗教信仰。這種觀點可以追溯到現代西方科學的開端,當時科學家第一次敢於把宗教對實的觀點置於一邊,以便達到對材料的客觀考察和估價。因此,哥白尼和伽利略都是世俗主義者,他們否定了當時已屬教信條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這一信仰。世俗化的羅輯終端是,拒絕相信任何不能為經驗所證實的關於人、世界或宇宙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