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調查結果可歸因於偶像崇拜對青少年成長的過渡性作用,即在青少年情感個體化中,需要將對父母的愛轉向對他們更具感召力和浪漫的偶像人物身上;也可歸因於青少年對偶像的過分理想化。此外,對理想—浪漫—絕對型名人的優先選擇也可用社會認同理論來加以解釋。該理論強調個人的需求,需得到社會的認同,而且不僅是個體的認同。由此,個體需要將他人作為偶像來認同自我,並為該偶像的社會團體所接受。聯係到香港的青少年,有報告說,成為歌/影迷俱樂部的會員能增強會員的社會認同和自信心。
青少年偶像崇拜和榜樣學習的兩種社會學習和依戀的比較
偶像崇拜和榜樣學習共同處在於對偶像或榜樣的社會學習和依戀,其中包含了對崇拜對象的心理認同,行為模仿和情感依戀三個要素。所不同的是,這一社會學習和依戀可因青少年對其所崇拜對象之社會認知的取向不同,而導致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以人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和依戀,另一種是以特質為核心的社會學習和依戀。下麵分加敘述。
在以人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和依戀
青少年一般將其對偶像的社會學習和依戀定位在某個特殊人物身上(如某個著名歌星、影星和運動明星)。由此,青少年容易對其人采取一種頗為直覺的、情緒化和極端化的社會學習和依戀。這主要包括:
直接性模仿:是班圖拉之社會學習理論的重要概念之一,它表現為個體對其認同人物之思想行為的直接模仿。在社會學習和依戀中,它可表現為青少年對其崇拜對象在人生觀念、言行舉止乃至服飾發型上的直接模仿。如歌迷對美著名貓王、傑克遜、麥當娜和英國已故王妃戴安娜等人的服裝、發型、化妝品及日常動作的迷戀和追逐。
全盤性接受:指青少年在偶像崇拜中,不加選擇地認同其行為表現和價值觀。即當一個人喜歡上某個偶像時,他會喜歡他(她)身上的所有品質。無論這些品質是否值得他喜歡,並甘心為他(她)而排斥對其他偶像的社會認同和依戀。如香港和世界各地的追星族常會為維護自己的偶像而不惜對其對立的歌迷、影迷和球迷們出言不恭甚至動武。
沉湎式依戀:指當事人對他人的依戀建立在對自我的負麵評估和無用感之上的。據研究表明,沉湎式依戀之人很容易對他人產生依賴、敬仰之情,並以此作為自信心的指標。在偶像崇拜中,許多人常會對其偶像產生一種自貶式依戀。它具體表現為一個人越是敬仰一個偶像,就越感到自己渺注和無能。如每當有傳聞某個著名影星亡故或誤傳亡故時,就會使某些歌/影迷痛不欲生,甚至意欲自殺。
這種社會學習和依戀很容易使青少年對其崇拜對像加以偶像神化,並產生某種光環效應,其根源在於調查中所驗證的偶像社會認知中的理想化,浪漫化和絕對化的綜合作用。其結果,它可導致青少年對其崇拜對象產生偶像迷戀。這突出表現為:
浪漫式依戀指青少年對偶像的依戀是以浪漫情懷為基礎的,它突出表現在崇拜對象的迷戀中充滿了情愛甚至是性愛的幻想。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偶像調查表明,對異性名人的浪漫性依戀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一個基本特征,而且女性的浪漫式依戀一般高過男性,年齡越輕就越愛聽情歌。
高明星消費是青少年崇拜的一個直接指標。青少年無論是直接地參與事關自己偶像的活動(如音樂會、演唱會、電影、體育比賽、演講等活動),還是間接地消費事關自己偶像的物品(如唱片、錄影帶、圖畫、衣物、相冊簿、歌/影迷會等),都需要大量的開銷。有調查表明,有些香港青少年在自己偶像身上花費的開銷可占他們零花錢的60%以上。
低自我信念與高偶像崇拜似緊密相聯。過高地評估他人的價值,理想化其對個人的影響都勢必會使當事人降低對自我的信念和信心。有研究表明,香港中學生中的追星族與非追星族比較起來,前者的自信心水準要低於後者。
浪漫幻想對自己喜歡的異性偶像產生浪漫幻想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中的常見現象。從把異性偶像當作一般的夢中情人到久久地加以癡迷,浪漫情懷可以是偶像崇拜的巨大動力。有研究表明,浪漫幻想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動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