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偶像崇拜心理(2)(1 / 2)

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

青少年偶像崇拜與榜樣學習的主要理論和研究

心理學認為,偶像崇拜是個人對其喜好人物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偶像崇拜是青少年發展的標準方向,因為青少增強的欲望行動不能隻指向父母及同輩人,也需指向像偶像這類較遠的人。偶像崇拜是一種對幻想中傑出人物的一種依戀,這種幻想常被過分的強化或理想化了。偶像崇拜理解為個體將兒童時期對父親之養育式依戀轉移到青少年時期對異性的浪漫式依戀的一種表現。就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變化而言,偶像崇拜可以是青少年自我確認的重要手段。青少年需要從對不同傑出人物的認同和依戀中肯定自我的價值。青少年從自我迷茫和自我確認的拖延狀態中走出來,時常需要經曆一些冒險,也不接受任何說教如過早的自我確認。在這當中,對一些成年或同齡的偶像認同可使青少年尋求更高的價值並為進入成年角色做好準備。

在美國的調查表明,影星占據了美國年輕人偶像崇拜的主導位置。還有許多青年人把搖滾歌星視作自己的“絕對英雄”。有人要求60個5年級、8年級和11年級的學生描述自己最喜歡的名人以及他們想與這些名人建立什麼關係。他們從中鑒別了兩種偶像依戀的類型,浪漫式依戀(希望成為該名人的戀人)和認同式依戀(希望成為該人那樣的人物)。在香港,比較了77個16歲以下的影迷俱樂部學生和128個同齡的非影迷俱樂部學生,測量他們的自尊和自我負評估程度。結果表明,與非影迷俱樂部的同伴相比,影迷俱樂部成員們自尊程度更低,且更具自我負評估。參與影迷俱樂部的活動可提供給這些青少年相對穩定的同伴關係、地位尊重物價值參考,可使他們相對提高自我評價。特別是對較為敏感的青少年來說,這種影迷俱樂部的自我確認作用更顯突出。調查了2500個香港的青少年,發現依賴偶像作為其道德判斷標準的青少年更可能發生過失行為,也更不喜歡接受正麵的道德觀念,且缺乏解決問題的自信。

這些調查表明,青少年時期的偶像崇拜一方麵可導致對偶像的過分認同和依戀,另一方麵可以補償青少年個體化過程中表現的一種遙親感,以補償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而產生的情感真空。但這種遙親感的達於理想化或浪漫化可使青少年對其偶像想入非非,做出種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另一方麵,榜樣學習也可對青少年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榜樣學習的理論當中,有兩種理論占主導地位:精神分析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精神分析論理認為對適當的父母性人物的認同對於兒童的自我發展很重要,兒童不斷地模仿並認同父母的態度和價值,會有助於其個性的發展。還有人認為,榜樣可作為一個可靠的基礎,推動青少年自我的探索和認識。缺乏這樣一個可靠的基礎,青少年可能會出現,憂慮、恐慌,並做出不成熟的自我表現。社會學習理論則強調模仿和榜樣學習在幫助人們獲得知適當社會技巧時的重要性。許多研究表明,當兒童認同某一個適合的人物時,榜樣的積極作用就增強了。而替代學習也能使人們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是否受到強化或懲罰來調節自我的行為。榜樣學習被證明在教授學生掌握新技藝和行為時特別有效。對於那些懷疑自己學習能力且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讓他們與那些成績欠佳卻不斷努力而最終掌握知識的學生在一起。而就青少年自我確認來講,對一些著名人物的認同可促進年輕人的自我思考與勵誌。在這種意義上說,把認同等同於模仿,但也有其他的心理學家認為認同經模仿能促進青少年的個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