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偶像崇拜心理(2)(2 / 2)

總而言之,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偶像與榜樣密不可分。但一般說來,偶像在青少年自我發展中隻是個過渡性現象,頗具戲劇性和幻想性效果;而榜樣則更具實用性、現實性和替代性功能,其作用與年齡和性別無特別關係。至於兩者之間具體有什麼異同,各自對青少年的自我成長起什麼作用,尚缺乏學者予以深入研究。

偶像與榜樣之間的比較

偶像一般是一種理想化、完美化、非凡化和浪漫化的形象,而榜樣則是一種現實化、世俗化、功利化和平凡化的形象。

理想化:偶像崇拜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理想化,即對依戀對象的特質加以強化和理想化,這種理想化的社會認知會使青少年把其偶像及其特質想象得完美無瑕;浪漫化:偶像崇拜的另一個突出特征是浪漫化,即對偶像產生浪漫的幻想。這種浪漫情懷會使青少年沉湎於對其偶像的種種情愛假想,以此夢幻自己的愛情生活;絕對化:偶像崇拜的第三個特點是絕對化,即對崇拜偶像投以絕對的信任。它會使青少年對其偶像采取一種近似狂熱的追愛和迷戀,以至於把他們看成是世上最完美的人物;現實化:榜樣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現實化,即對榜樣的特質做現實性評估。它會使青少年積極認同那些可具模仿價值的人物,進麵使其榜樣認同深具世俗性和平常性;理性化:榜樣學習的另一個特征是理性化,即對榜樣的特質做理性的和功利性的評估。它會青少年不盲目認同、模仿那些與個人能力和誌願不相吻合的榜樣特質,進而使其認同、模仿那些與個人能力和誌願不相吻合的榜樣物質,進而使其榜樣認同深具針對性和功利性;相對化:榜樣學習的第三個特征是相對化,即對榜樣的認識不極端化,而是相對性地看待那些值得自己學習的人物。它會使青少年較為冷靜、客觀地認同自己所喜愛的榜樣,不盲目地模仿他們,並能認清他們的優缺點和特長。

調查表明,理想化和現實化,浪漫化與理性化,絕對化與相對化之間的確存在著預期的差異,其中理想化與現實化,浪漫化與理性化之差異更具統計顯著性。此外,浪漫化和絕對化對於選擇偶像比選擇榜樣重要得多,現實化、理性化和相對化對於選擇榜樣更重要。

總之,被試在選擇偶像時對理想化、浪漫化和絕對化的社會認知明顯高於其對現實化、理性化和相對化的社會認知。而在選擇榜樣時,被試對現實化、理性化和相對化的社會認知顯然高於其對理想化、浪漫化和絕對化的社會認知。這一現象對男性群體來說,更為明顯。

香港和南京兩地青少年偶像和榜樣選取之比較

香港和南京的高中生在選擇偶像時,在理想—浪漫—絕對類型上選擇的名人較其他任何種類都多。在香港大學生所選偶像中,近75%的人選和香港高中生所選偶像中86%的人選是理想—浪漫—絕對型名我。南京高中生所選偶像近80%的人選是現實—理性—絕對型名人。然而,南京大學生所選偶像中近80%的人選是現實—理性—絕對型名人(大學生18%,高中生39%)。由經推測當香港的青少年仍沉湎於對理想—浪漫—絕對型名人的崇拜時,南京的青少年已更多地選擇現實—理性—相對型名人做為他們的生活榜樣。

總之,香港的青少年比南京的青少年明顯選擇了更多的理想—浪漫—絕對型名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大學生選擇偶像中近75%的人選仍是理想—浪漫—絕對型名人,這與南京大學生所同樣選擇的22%的人選形成鮮明的對比。這大概與香港的大量主張消費主義的文化有直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