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偶像崇拜心理(1)(1 / 3)

心理學認為,偶像崇拜是個人對其愛好的人物的社會認同和情感依戀。它是青少年性格發展的標準方向,因為青少年的欲望行動不能隻指向父母及同輩人,也需指向偶像這些較遠的人。偶像崇拜是由圖騰崇拜和神靈崇拜發展而來,是把被崇拜的神靈偶像化,給他們塑造形象,並施以崇拜。

大量文物資料證明,在盧旺達石器時代遺留下來的一些偶像,可能是最早的神靈偶像。當代的人們走進寺院廟宇中時,殿堂內的各種神像,也是古人留傳下來的各種神靈偶像。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當人們向偶像獻上豐厚的祭品頂禮膜拜時,不論懷有怎樣的意圖和目,心情都是十分虔誠的。這種對偶像的虔誠不僅能獲得一時的心理平衡,而且當離開殿堂,回到日常生活中時,在偶像麵前的虔誠的心情表達的某種希冀,仍然使內心感覺出一種平衡。

當人們所崇拜的神靈沒有被人們用泥塑、石刻或木雕現出形象的軀體時,人們各自心目中神靈形象一般來說是模糊的、不統一的。人們雖然可以相信這些鬼神的存在,並且有著巨大的威力,但並不能具體可感到相對統一。而一旦用物質材料將這些神靈塑造出來,就會產生更進一步的心理效果。神靈以偶像的形式存在於現實當中,這些偶像就能散發出某種神奇的力量。這種看不見的能量,實際上是人們心理意識的曲折反映。當人們在殿堂裏虔誠地祈禱時,一無所知的神靈偶像(塑像),正是通過人們的心理意識折射發揮出神奇的能量,人們就是借助這種能量來進一步安慰自己的心靈,預卜吉凶。而人們又根據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更加相信這些偶像的作用,即神靈的真實存在及其神奇的力量。

麵對具體可感的神靈偶像,人們分明清楚地知道是泥塑的、石刻的、木雕的或金銀銅鐵鑄造出來的,但這些偶像一旦樹立起來,就不再是普通的、毫無神靈之氣的泥、石、木、金銀銅鐵了,而是一方神靈,有一種為人看不見卻又能感覺到的巨大的神秘力量。尤其是一些偶像崇拜心理比較虔誠的人,更是相信那些神靈偶像懲惡揚善,解救萬民於苦海之中的神秘能量。而且還能感覺到,這些神靈偶像是在時時刻刻監視、評判著自己的善惡功過,而且可能會隨時隨地降災或賜福。

是的,有些偶像崇拜心理比較虔誠的人,會真的感覺自己默默表達的某種欲望和希冀,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了現實。而且還時常可以聽到人們有根有據地講述,甚至舉出親身經曆的事情來加以佐證。這些都是自覺或不自覺形成的偶像崇拜心理的反映。

偶像崇拜剔除了自然崇拜的因素,表現出的崇拜心理基本上是人對自身的靈魂、祖先的崇拜。又由於偶像是神靈造形,便被認為有神靈附於其身。這既能讓人們製造偶像,又不允許人們隨意褻瀆偶像。由於偶像具有了人的形象,使人們自我的神靈崇拜在內容和形式上統一起來,更增加了崇拜心理的直接性和嚴肅性。再加之偶像造形經過了藝術的虛構和誇張,使偶像更加增強了可信性(藝術虛構和誇張的本身就是對偶像的一種再創造,而且是一種符合心理要求的再創造),這就使偶像有了空前的威懾作用和讓人信仰的力量,進一步強化了人們的崇拜心理。如果說現代人在搞公式化、概念化的傾向,那麼偶像崇拜則是人類最大的一種公式化、概念化。

偶像崇拜心理衍化過程及心理效應因素

偶像崇拜心理衍化過程

偶像崇拜心理是在圖騰崇拜、神靈崇拜心理基礎上發層起來的一種崇拜心理,而且在其衍化過程中,是與圖騰崇拜和神靈崇拜交織在一起,共同促進和發展的。

從舊石器時代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偶像看,先是動物的居多,逐漸有人獸合一的,或半人半動物的。而到後來,更多的是人形的。

伏羲和女媧在漢代時,其偶像形象是人首蛇身的造型,經過漫長的歲月,到了唐代,則從人首蛇軀變成了完全的人形。這種變化是以其社會原因作為基礎的。

從漢化到唐代的漫長歲月,是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在這一雄渾的背景下,優羲和女媧的關係從兄妹、君臣變成了夫婦和人類的始祖;從人首蛇軀變成了完全的人形。與此進程同步,出現的是他們神話地位的不斷升高。伏羲在漢代以後受到越來越盛的崇拜,在從李唐王朝至清代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裏,他在國家祀典裏占有穩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