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對附會以超自然力的人物崇拜心理(1 / 2)

中國民間信仰漫長發展過程中,有一種值得注意的崇拜形式,那就是對附會以超自然力的人物的崇拜。這種崇拜是一種對實有人物神化或半神化的崇拜形式,這可被認為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特色。中國的民間崇拜包括以下三個方麵:一是存在於自然界的自然物和自然現象的崇拜,二是由對人的靈魂信仰轉化而成的祖先崇拜;三是對附和以超然自然力的實有人物神化或半神化的崇拜。而這種神人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的重要特點。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經曆了東漢佛教的傳入和與此同時產生的道教,還繼承了儒家奠定的聖賢崇拜思想,於是在民間不斷增長了對道家修練的真仙,佛家修行的佛陀,以及對儒家修養的聖賢的崇拜。特別是在東漢以來,許多有關人物的神異傳說漸漸在民間沉積為特定的信仰,甚至把許多毫不相幹的穿鑿附會之說強加於某人然後予以崇信。

在中國民間信仰中對賦予實有人物神性或半神性的信仰實體大致有四種;一是神人,二是仙人,三是聖人,四是巫師。

神人崇拜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中有許多被神化了的曆史人物、地方人物,這些人物不僅在民間傳說中傳誦其神異的功績,而且還被民間供奉或祭祀,使其享受人間膜拜。在這些被民間崇拜的神人中,有神化了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如春秋時的老子李耳;有神化了的高僧高道,如十八羅漢、布袋和尚、地藏王菩薩、濟公、王靈官、藥王孫思邈;有古代的大臣名將被神化的,關聖帝君、潮神伍子胥、二郎神楊戩等。有為民間做出重大善事的被神化的海神天妃媽祖、水神李冰父子、門神秦瓊、尉遲恭、江神柳毅以及蕭氏“五顯”、另有行業神的酒神杜康、茶神陸羽、工匠神魯班、紡織神黃道婆、藝神柳敬亭、餅業神漢宣帝劉詢、醫藥神扁鵲、窯神舜,以及保護一方水土的各地城隍,也往往是當地公認的善賢者神化為神的。

由思想家老子李耳神化為太上老君,甚至被道教尊奉為“太清道德天尊”,被唐高宗封為“太上玄元皇帝”,被寧真宗封為“太上混元皇帝”,奉祀於太清宮成為略低於玉清元始天尊和上清靈寶天尊的大神。這是神化人物崇拜的最有代表性的實例。

民間崇拜太上老君是和曆代帝王的推崇有關。特別是自東漢於老子故裏創建老君廟後,老子便成為民間的神了。

這種神人崇拜不僅表現在對道教神的民間信仰中,即使是在對佛教的佛陀、菩薩、羅漢中也照例有不少對神化人物的崇拜。

神化人物的崇拜是中國民間信仰中萬靈崇拜的獨具特色部分,是把對超自然力的幻想崇拜附會在固定人物身上的一種世俗信仰。

仙人崇拜

道教形成以後,服氣煉丹,追求不死最後煉化成仙的思想在社會傳播開來,最終形成一種對仙人的崇拜。仙化與神化有其相同處與不同處。相同處是這些仙或神的原型本體就是人,都是實有其人,他們也都被賦予了超自然力的靈異。但是,神人與仙人有重要的區別,那就是神人的神化過程是在該人物死後被附會穿鑿成神靈,而仙人的仙化過程是在該人物有生之年即從事專門的成仙得道修煉,直至被民間公認為成仙得道、長生不死的有靈異神奇道法通變之人。按民間信仰的仙人,其源來自道教。所謂“仙”,是古代方士、道士幻想成的超凡脫俗並有神通變化超能力的長生不死之人。據《神仙傳》這部東晉道家葛洪撰著的名著解:“仙人者,或竦身入雲,無翅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遊浮青雲;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麵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於是,把仙又為三種,或分三品,再衍化為九品。被認為隱形飛升上天的仙人,叫做天仙;隱遊於名山大川間的叫做地仙;先死後屍解蛻化者為屍解仙。在這裏“死後屍解”是道教對原教旨長生不死的一種獨特的銓釋,認為屍解是登仙前,假借屍體解化,使本真練蛻遁變,或遺棄肉軀而仙化而去的不死之說。根據上述說法,民間對所有被認為經久修練而有靈異變通的動植物、人物或某些自然物、人工物,均可稱仙,如狐仙、蟒化、柳仙等,對這類人物則稱仙人。又在《墉城集仙錄》中,作者唐末五代名道杜光庭卻把飛升之仙分為“九品”:一為上仙,二為次仙,三為太上真人,四為飛天真人,五為靈仙,六為真人,七為靈人,八為飛仙,九為仙人。這種分類隻是道教對仙班的等級排列,對於民間信仰而言,隻要他們的原型是人物,就都稱謂為仙人,道教的仙類分品還有其他說法,如清代彙編的《道藏輯要》中有關人世修道成仙的分品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幾種;北寧張君房編校的《雲笈七簽》道書中又將仙分為上仙、高仙、大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等九仙。各類仙的界分隻是品級,無嚴格意義,如前文所述的神化人物,也可以被稱為神仙。道教起自中國民間信仰的本土文化,所以民間的仙人信仰占有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