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們憑借這種最單純、最幼稚的思維,不但造出了神,而且造出了靈魂。
而對一些神靈的塑造,又無不表現出人為的痕跡。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悉達多未成佛前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在今尼泊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淨飯王的太子。在他29歲時,因感於人生在世的各種苦難以及對現實的不滿,便出家修道,35歲時,終於“覺悟”成佛,開始說法,奠定了佛教的基本教義。釋迦牟尼原本不是神,隻是一位參透了人生苦難的覺者,但當他創立佛教“涅般木”後,便開始被神化。於是,佛教徒出於對佛祖的崇拜,說他神通廣大,威力無究,大智大慧,具有32相、80種好。而當釋迦牟尼隨著是佛教傳入中國時,他已經是以神的身份出現了。漢民族崇拜佛教神靈,成佛的奢望少,更多的是一般崇信,主要動機是希望能夠解脫自己的苦難。而佛教的神靈也不是以解人之厄、脫人之實的麵目出現的。
我國東漢時興起的道教,其神靈創造就更有一些曲折之處。在開始時道教收納了當時漢民族所崇拜的各類鬼神,開始構造自己的鬼神體係。最初,是把生活在春秋時期的道家創始人老子拉來,讓他作了道教的教主,並把他奉為最高神。可是,道教在自己的發展以及與佛教的對抗中,越來越感到用老子做本教崇拜的最高神,在教理上有許多事情說不清楚。於是一些道教理論家就開始思考這個課題。其中早在東晉,道士葛洪就已經把老子拋在一邊,重新塑造道教的最高神:當天地像個大雞蛋、日月星辰還沒有的時候,大雞蛋中孕育出的盤古真人,盤古真人自號“元始天王”。天地開辟後,元始天王在大地的石澗積血之中忽然生出的太元玉女,後曰:“太元聖母”相遇後,與之“通氣結精”,然後衍化出一係列道教之神來,這樣一來,盤古真人即元始天王就成了道教的最高神。元始天王誕生後,很快被認同,又經過一百多年的編造初充,到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就完成道神譜係。
中國是這樣,國外也是這樣。基督教的福音書把耶穌描繪成一個受苦受難的“基督”或“人子”,其實也是一種神化。基督的死具有為人贖罪的性質(相信借助自己的死難可以“贖罪”),亦即達成上帝和人之間的和解,甚至,“帶走全世界的罪惡”。神學家們特別傾向於相信這一點,基督徒們也對此深信不疑。基督於是成為替人贖罪的受苦的“仆人”,他的救贖精神與真誠愛心於此彰顯無遺,因而格外受到信徒們的崇拜。
神靈崇拜心理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表明,神靈的產生和對神靈的崇拜是有其特定的作用的。即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人們囿於生產力發展水平及思維能力的限製,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不能不選擇了對神靈的崇拜,以求得對心靈的慰藉和對未來理想的一種表達。
神靈崇拜的心理功能
法國學者列維依布留爾在其《原始思維》一書中曾指出:“當個體開始清楚地意識到作為個人的自我,當個人開始清楚地把自己和他感到自己所屬的那個集體區別開來,隻是在這時候,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開始被區別開來,隻是在這時候,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開始被人意識覺得是在活著的期間和死後都具有個體的精神或靈魂。”也就是說,在今天看來是異常荒謬的神靈崇拜心理,在曆史的長河中,也曾有過其必然出現的心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