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愛情心理定律(1)(1 / 3)

引言:愛情是什麼?愛的事情可有章法可尋?兩人的緣份真的是天注定的嗎?你愛誰?誰愛你?請看愛情心理定律。

愛情心理困惑

傳統與現實的矛盾

調查表明,男性在選擇愛情對象時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男性,其傳統意識更濃厚。單就學曆來說,男的學曆越高,自身價值就越高,擇偶範圍也越大;而女的正好相反。

對於男性來說,這種傳統的束縛在於:尋找社會地位低於自己或和自己相同的,具有傳統文化所提倡的溫柔賢淑的女子。1991年,電視連續劇《渴望》播出後,許多男性觀眾偏愛劇中代表傳統婦女美德的劉慧芳,並要求自己的愛人以她為楷模。在征婚廣告中,也不難看到這樣的例子:

“某男,32歲,研究生學曆……覓32歲以下,本科生學曆,溫柔秀麗的女子……”

對於女性來說,這種傳統的作用在於選擇那些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各方麵都比自己強的男性。我們來看這樣的一則征婚廣告:

“某女,29歲,未婚,1.65米,大專,體健貌端,善良溫柔,事業進取,善理家務……覓年齡相當,大專以上學曆……有事業心的男士……”

在我們所處的改革開放的年代,男女不平等的現象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但社會倡導男女平等。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召開,平等、發展、和平已成為世界潮流,各國政府都對男女平等做出了承諾。我國婦女解放事業自從新中國成立後有了很大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接受高等教育,她們與男性承擔同樣重要的職責。然而,傳統觀念總是滯後於時代,她們越先進,愛情越是遠離她們,越往高處走,選擇的餘地越小,而那些在她們選擇範圍之內的大多數男士卻並不以她們為對象,而是“眼睛向下”,於是演繹出高學曆、高地位女性的婚戀難題。

心理衝動下的愛情

有時候,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對素不相識的青年男女,一見麵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彼此把對方當作自己命中注定而且一直在苦苦尋覓的意中人,很快就雙雙墜入情網,這種一見鍾情式的愛情極具浪漫色彩。

然而,在一見鍾情的愛中,由於容貌和性征的比重很大,而愛情不僅需要衝動,更多地需要相互了解與關心,所以,一見鍾情式的愛情往往很熱烈,但如未很好地得到發展時,往往產生愛情悲劇。

與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為美麗而動情。心理學認為男女的審美心理有所差別,男子更重視美,而女子的直覺比男性更為靈銳。外表美麗的女子總能引起陌生男子的駐足。女子外貌的美使男子賞心悅目,並使他把這種美通過聯想擴想到她的道德、性格等各個方麵。有些高學曆的男性認為:女性的學曆是可以讀來的,而美貌都是天生的,他們幻想能把沒有知識但很美貌的女子調教過來,但經常事與願違。

一見鍾情中另一種強烈的情感就是性的衝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內各種生理活動都有周期性,性活動也有周期性。男性性周期一般為15天,女性性周期27天,每個性周期最後一天表現為高峰(即性高潮日)。雖然男女的性周期很少重合,統計告訴我們,一對男女的性周期平均135天重合一次,一年內也隻有兩三天。生理學把男女性周期重合的這一天叫兩性周期日,如果男女在兩性周期日這一天相會,彼此很容易一見鍾情。

在現代社會觀念中,愛情中性愛的成份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這比過去的貶抑性愛有所進步,說明人們已開始正視自我。但是,思維的誤區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加一極端。傳媒最能體現文化心理及社會輿論導向,它對性愛的渲染正說明性愛有被加重的傾向。愛情的內容並不是對某個人的單純知覺,最初的一瞥往往隻是一顆火星,經過長期的觀察、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才能燃起愛情火焰。托爾斯泰曾經講過:“人並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在一次宮廷舞會上被“莫斯科第一美人”娜達麗所傾倒,他們一見鍾情,但婚後娜達麗花錢打扮,揮霍浪費,不理解丈夫的事業,又和另一個追求她的貴族關係暖昧。普希金為她與那貴族決鬥,結果中彈身亡,年僅37歲。因此衝動下產生的情感是一種不理智或者說是一種不完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