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心理的產生有時並不那麼直接了當,影片《逃跑新娘》就演繹了另一類的恐懼心理。
年輕漂亮的瑪琪總是在婚禮舉行的關鍵一刻,丟下新郎逃跑而去,成為新聞追蹤的一大熱點,連她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為什麼她會對婚煙有如此的恐懼?
經過對自己行為的反思,她發現自己害怕與一個並不了解自己的人廝守終生,因為連她自己也不確切了解自己。片中有一個經典的細節:她在分別與四任準新郎交往時,完全迷失了自我,在跟神甫在一起時,她選擇炒蛋;與流行歌手在一起時,她喜歡煎蛋:與昆蟲學家在一起時,她喜歡煮蛋;與橄欖球教練在一起時,她喜歡蛋白,因為這是對方的口味。她在戀愛中迷惘到連自己到底喜歡吃什麼的蛋都無法把握。這種迷惘的潛台詞似乎是想急於抓住愛情,但她又在成婚的一刻因恐懼而逃跑。
這樣的矛盾心態似乎讓人難以理解。
其實,瑪琪的問題是有一位時時“醉酒”父親,父母失敗的婚姻模式在她在記憶裏烙下了深深的恐懼,她無法將醉得不省人事的男性形象與美滿的家庭生活聯係起來,而這個男性形象正是父親給她留下的印象,在潛意識裏她對男性有著深深的排斥和恐懼。
可見,父母情感模式的影響及自身的感情經曆都可今生恐懼心理。幸運的是生活在今天的瑪琪和萊溫斯基,一個最終送出了自己的跑鞋,一個準備嚐試為走出恐懼努力;而半個世紀前的伊麗莎白一世女王雖然貴為女王,卻始終未能走出心中的恐懼。
在英國曆史上的伊麗莎白一世,她統治的時期被譽為“光輝燦爛的時代”,她學識豐富、精神活潑,擅長英文,通曉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希臘文,富有幽默感,具有政治、外交和軍事才能。她個人的愛情生活也充滿了羅曼蒂克的情調,但是經曆了漫長的感情和理智的搏鬥,最終她沒有去握愛神伸過來的手,在一次次錯失時機後,讓自己的愛情之花枯萎。
原因是在伊麗莎白三歲的時候,她的母親被她的父親—英王亨利八世下令處死,在伊麗莎白幼小的心靈深處進下了陰影的種子。在她的一生中拒絕了一長串的求婚者,其中著名的有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瑞典國王艾利克、奧地利公爵查理、蘇格蘭的阿蘭子爵等,在眾多的求婚者中不乏風度翩翩的美男子,然而伊麗莎白女王卻終生未嫁。後人分析,女王的父親亨利八世三次殺妻,六娶王後,慘痛的教訓使得伊麗莎白女王對婚煙產生了恐懼心理,覺得伴群如伴虎,因此拒絕為人妻子,不容他人來分享自己的王冠。
其實,當你害怕自己沒有被愛時,實際上真正的擔憂——盡管是無意識的——卻是對於失去愛的恐懼,是害怕自己去愛。愛是有風險的是把自己完全的給予出去,希望我們的愛將在所愛的人身上產生和激發出愛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