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愛情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密秘(5)(2 / 3)

緣分的可遇和可求

男女緣分的實現形式有時是極富浪漫色彩的,尤其是一見鍾情的戀人幾乎大者產生於巧遇之中。表麵看來,緣分可遇而不可求,但實質上,緣分的實現是戀人彼此心目中愛的信號與擇偶偶像的相撞,因而又具有某種必然性。從這個角度說,緣分也是可求的。

緣分的可求性還可以從以下三方麵來理解。

第一,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異性心目中企盼的男性美或女性美形象。山口百惠作為一個非婚生女,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從不沮喪,終於一躍而為著名歌星。十六歲時,她雖然已萌發了對三浦友和的愛慕,但二十三歲的三浦友和當時已是影壇的堂堂男子漢了,所以,百惠隻好把愛藏在心裏,她深切地感到自己與三浦友和之間的差異。山口百惠不顧一切困難而努力奮鬥,於是蜚聲影壇。成了比她大七歲的三浦友和不能變易的“黃金搭檔”,因而,百惠理所當然地成了三浦友和的意中人。

第二,勇敢追求,爭取機會讓對方了解自己。

第三,努力擴大社交圈,使緣分實現的概率增大。

愛情之所以被人們看得這麼神秘,就是因為它是變化萬端的心靈的微妙活動,它是情侶之間那個似清非清,確定而又模糊,清晰而又朦朧的親愛幻影。即使如此,理智在愛情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人的愛情表現機製是綜合的,而不是單一的,既是情感的又是理智的,既是意識的又是潛意識的,它不是脫離必然的範圍而隨意地選擇路線和方向,而是堅定不移地站在人這一係統中的製高點上。雖然,緣分的實現並不是肓目的,愛是可遇也是可求的。

恐懼心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當人們經曆情感挫折之後,很容易陷入焦慮、抑鬱、恐懼等消極情緒氛圍之中,這種挫折感會成為一種心理上的陰霾,久久地縈繞在當事人的心頭,造成當事人對將來情感生活的消極預期,在心理學上稱為“愛情恐怕症”。

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豔史可以說是二十世紀末最轟動的緋聞,無論公眾如何品評萊溫斯基的所作所為,作為一個未婚的女性,這件緋聞的曝光無疑會在萊溫斯基的心理上投下一道陰影。有煤體報道,萊溫斯基希望在新世紀來臨之際能夠忘記過去,重新建立自己的生活。

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不想成為公眾人物,隻想成為普通人,希望盡快抹去心中的陰影,與周圍的朋友一樣結婚生子,過上快樂的正常人的生活。在談到嫁人的問題時,她說:“可以嫁木匠,嫁小學教員,就是不嫁參議員。”她覺得自己是黨派鬥爭的犧牲品,她認為政治的不幹不淨更甚於緋聞。可見,萊溫斯基雖然是學心理學的。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心理,盡管通過努力她已經消除了對兩性關係的心理恐懼,並不忌諱談論婚嫁,但是她仍然不能完全毫無顧忌地選擇結婚對象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