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病症治療(4)(3 / 3)

在教育孩子方麵,父母對子女的期望過高,采用封閉式的教育方式。孩子則與世隔絕,不知世事,脫離社會實踐,缺少了與社會的廣泛接觸,尤其是與各種人的交往。許多心理專家認為,脫離社會是導致心理幼稚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學校和社會對青少年心理衛生教育的不重視也是導致這種心理衛生問題普遍發生的原因。

心理幼稚現象雖然在青少年中較為常見,但是,一般隻要采用心理衛生教育和心理訓練就可以治愈。

1.社會化教育方式 要求改變封閉式教育法,讓青少年接觸社會、適應社會、接受社會。學校可以組織一些社會活動,如參觀科研機構、博物館、大學、電視台、電影廠等,提高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另外讓孩子自己外出遊覽參觀,應付各種社會環境,適應各種人際關係,這也是一種提高孩子心理認知水平的好方式。

2.成人化教育 要求改變家庭中的封建家長式教育,采取成人化教育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孩子的心理成熟和人格健全。父母應與子女做朋友,與孩子經常進行心靈溝通,這樣對孩子的成熟是很有效的。

3.大量信息刺激 通過各種媒體如電影、電視、報紙、書刊等大量信息刺激,讓孩子與社會間接接觸,拓展孩子的知識麵,提高孩子的心理認知水平,當然這些信息必須是健康的、有意義的。

什麼是早期精神分裂症

據有關調查統計,在青少年中本症的發病率約在0.5%,早期精神分裂症是一種多發於15~25歲青少年的精神疾病。當患者出現一些違反常理的行為或想法時,有些家長卻認為孩子是中了邪,因此到處求“偏方”,找江湖術士,沒有及早診治而誤了病情。

因此盡早識別精神分裂症,是治療精神分裂症,改善預後的關鍵。

患有此症的人早期症狀不是很明顯,一般來說隻是待人變冷淡了,對周圍的事漠不關心,或是對學習工作不用心了。而真正的發病期,也就是父母發現孩子突然“變傻”時,已是6個月之後了,早已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引發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情感障礙。

判斷一個人是否患有早期精神分裂症,可以從性格、生活、學習、身體、情感、舉止、思想等多方麵來判斷。

1.在性格上 患者或是一改過去孤獨內向的性格而變得豪放外向,或是比原來有過之而不及,讓人無法接近,更不會主動與外界打交道,嚴重者甚至足不出戶。

2.在生活上 患者會一反過去的習慣而變得懶散,不修邊幅,不注意衛生、形象。

3.在學習上 患者學習一落千丈,無法集中注意力,即使家長、老師指出也不會改正。

4.在身體上 患者會出現失眠、頭暈、頭痛、疲憊等神經衰弱的現象,用藥後也無好轉。

5.在情感上 患者有時情感似有變態,六親不認,情感十分遲鈍,人易怒、易激動,甚至無目的地自傷或傷人。

6.在舉止上 患者常做出一些毫無意義的行為,或做出一些機械動作,癡呆傻笑,言語混亂,甚至不知羞恥對異性亂加追求,做出不合常理不近人情的反常舉動。

7.在意識上 患者常出現幻覺或妄想,外麵無聲卻聽見有人叫喊,聽見有神靈對他說話,或是看見無人能看見的幻像。還有一些人總認為別人注意自己甚至會加害自己。

8.在思維上 患者思維陷入一種“自動化”狀態,整天胡思亂想,或是進行一些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理論研究,對人生觀、宇宙、時間進行無目的地研究,甚至放棄學業,閉門不出沉湎其中。

9.其他 還有一些人甚至懷疑自己的父母是否親生,經解釋後仍不相信。

從以上各方麵可以很清楚了解早期精神分裂症的表現,而早發現和早治療對防治早期精神分裂症有著決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