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障礙根據其不同的表現形式可大致分為內向型社交障礙、外向型社交障礙和強迫型社交障礙。現簡單介紹一下這三種社交障礙的不同特征。
1.內向型社交障礙 一些人天生害羞,不愛與人交往,膽怯,怕與陌生人相處,與陌生人或是不大熟悉的人聊天就麵紅耳赤,神情緊張。這類患者由於自身氣質較差,社交能力差,社交圈亦窄,知心朋友少。
2.外向型社交障礙 某些人天性好動,活潑,喜歡和人接觸,社交能力強,常積極主動參加社交活動,但由於在生活中屢屢受挫折而對自己失去信心,變得消極被動,和以前形成鮮明對比,變得膽小怕事,不願與人接觸。
3.強迫型社交障礙 對自我要求過高,過分在意自己的言行,與人交往時慎之又慎,生怕自己說錯什麼或做錯什麼。做事上不敢有半點冒險精神,以致沒有任何成就。過分拘泥自己,缺乏進取性。
社交障礙能引發許多不良後果,社交障礙不利於年輕人心理發育和成熟。每個人都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潛能而適應社會。如果患有此症,則無法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而獲得生存於社會所需要的信息,知識麵狹小,社會經驗缺乏,不利於心理的健康發展。青年人需要朋友的鼓勵、支持和理解,而缺乏心理平衡的社交障礙症患者人際關係緊張,得不到正常的關愛和安慰而又可繼發多種心理障礙。由此可見,社交障礙對患者的危害極大。如何治療社交障礙症呢,具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1.正確認識法 心理專家應給患者正確的指導,讓患者意識到社交障礙的危害性,糾正其對社交障礙的錯誤認識,有針對性的製定一係列心理訓練方法和具體步驟,鼓勵患者堅持不懈地克服自己的心理疾病。
2.主動交談法 每天主動與朋友或同伴交談。初期交談對象應固定為某知心朋友,對方明白訓練的目的,配合交談。對每天的訓練進行評價點評,交談時間可由短到長,交談內容可由簡單到複雜的階段性訓練。而後交換交談對象,由知心朋友到一般朋友,再到不熟悉的陌生人,要求堅持每天自我訓練,訓練重點是克服與人交往時的膽怯、害羞、緊張和回避情緒,逐漸達到自然流暢而又主動地與人交談。尤其在與陌生人交談時,應達到自然流暢毫無膽怯。
3.演講訓練法 另外一種較好的訓練方式是在學校開展演講活動,鼓勵社交障礙症患者積極參加。最初讓有較好發言能力的學生示範,而逐步讓社交障礙較嚴重的學生上台。剛開始可帶稿演講,慢慢地可以讓其脫稿演講,對其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給他自信,加速其痊愈,做到能與他人正常相處。
心理幼稚症的表現及糾正
心理幼稚症是指患者心理發育落後於實際年齡,心理特點與心理年齡不符的一種病症。患者的心理發育不健全,處於“低齡化”狀態。
此症患者,身體發育良好,從外表看像大人,而心理卻如小兒一般幼稚、天真,精神意識表現十分低下,適應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但患者的智力並沒有缺陷,大多數處於中上水平,有些學習成績十分好,能進入重點學校學習。剩下的一些人學習不是很好,因為他們是非、良莠不分,整天渾渾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因此學習成績的好壞並不能判斷本症是否存在。
要判斷心理幼稚症是否存在,應從心理認知水平和心理要求來判斷是否患有此症,患有此症者一般沒有遠大理想和追求,缺乏自我意識或是自我意識低下,那麼就更不用說對自己的人生設計了。他們整天無憂無慮,隻知依賴父母和家庭,但也有少數人擁有逆反心理,對家庭學校十分反感。
現在心理幼稚症已是一個十分普遍的心理衛生問題,在廣大青少年中比較普遍,就其原因來說,家庭、學校、社會是導致這種病的主要元凶,孩子後天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引發這種病症的主要原因。現在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出於天性會對子女過分保護、過分溺愛。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從而使得孩子的心理依賴性很重,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