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病症治療(3)(2 / 3)

有些人在自己的事業受到挫折時,便會一蹶不振,對自己失去信心,認為自己能力有限,不敢再去拚搏。強烈的自卑心理令他感覺自己天生就不如他人,被悲觀、失望所籠罩,陷入自己製造的“陰影”中無法自拔。另外家庭不和、工作環境不盡如人意以及生活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無法排解也容易導致抑鬱症。

2.感情上的傷害

如今許多人的戀愛觀已由尋求生生死死的誓言轉變為“不求共同所有,隻求曾經擁有”,於是受到感情傷害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心理素質差的人無法接受被人拋棄的現實,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於是變得沉默,悲傷、失望、無助等情緒強烈而又持久的占據內心,無法從抑鬱中解脫出來。

3.性格因素

有的人性格特點表現為依賴性強,膽小懦弱,不開朗,不願與他人交流。一旦遇到某種刺激就容易患上抑鬱症。

主要還是心理素質不高,自我調控能力差。

治療抑鬱症的主要方法是增強其心理素質並配合藥物治療。

具體療法如下。

1.心理療法

對患者進行開導,令其走出心理誤區,給患者支持、鼓勵、關心愛護,使其增強戰勝心理疾病的勇氣,改變患者對自己、對現實的不正確的看法,幫助他建立正確的觀念,使負麵情緒好轉,慢慢恢複正常。

2.適應能力訓練

通過模擬社會適應性訓練,改善人際交往能力缺乏的現象。增強他人際交往的信心,然後鼓勵患者在現實生活中學會與人溝通的本領。增強社交能力,而減輕其抑鬱情緒。

同時也可鼓勵患者參加體育鍛煉緩解壓抑情緒,在運動中尋找活力與快樂。

3.催眠療法

通過催眠可以得到患者患病的原因,加以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患者解釋,疏導、引導患者心理困擾,最終達到治愈的目的。

4.飲食與藥物療法 當患者食量減少時,應選擇口感好,色香味俱佳,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強其食欲。藥物治療對本病有明顯的作用,應當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如何防治焦慮症

焦慮是一種內心緊張不安預感將要發生某種不利情況而又難於應付的一種不愉快情緒。焦慮與恐懼情緒相近,不過恐懼是麵臨危險時表現出情緒,而焦慮發生在危險或不利情況之前。焦慮與煩惱不同,煩惱主要是針對現已發生的事件,而焦慮針對的是未發生的事件。

臨床上可將焦慮分為兩種,一種是急性焦慮症,另一種是慢性焦慮症。

1.急性焦慮症

又稱驚恐發作,多在精神受刺激後突然發作,患者似乎預感到災難即將來臨,或感到瀕臨死亡而驚慌失措,並出現明顯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心跳加快、胸悶、有窒息感等。多數伴有瀕死感、失控感或將要發瘋感,可又沒有具體原因。此症發作不限於某一特殊情境或特殊場合,難以預料。發作時間長短不一,短者數分鍾,長者可達1小時以上,發作後病症完全消失,可反複發作。

2.慢性焦慮症

又稱廣泛性焦慮症,發病持續時間長,與長期家庭不和或工作壓力過重或人際關係不佳有關。以致即使在比較順利的環境中,總是杞人憂天地擔心有什麼不幸的事情要發生。

使自己陷入無助的境地。終日驚慌、神經過敏、神情緊張而焦慮不安。難於進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焦慮的原因涉及遺傳、心理、生理以及社會等多方麵因素的互相作用。

1.遺傳因素

對焦慮症的研究表明,焦慮症發生與遺傳因素及家庭影響關係極為密切。焦慮症患者近親中患該病的概率為正常人的3倍。

2.心理因素

內心過度矛盾常可引起焦慮症,或在兒童期曾有過心理體驗的壓抑,一旦激發便成為焦慮。另外常苛求自己、自信心不足、依賴性強、易有不安全感、對身體健康過分關心等,這類心理素質較差者,對突發情況不能即時處理,身體的某些不適或一些小挫折常可導致焦慮和緊張。

3.生理因素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活動與焦慮亦有密切關係。交感神經係統活動增強時,血中腎上腺素濃度過高,伴隨出現血壓升高、心慌、口渴、麵色蒼白、呼吸不暢、肌肉酸痛等症狀。而副交感神經係統活動加強時,機體出現尿頻、尿急、有便意。如果這些症狀持續時間較長,患者易感到緊張不安,容易激動。

4.社會因素

各種內外不良的刺激都能使人產生應激反應。

如親人去世、工作調動、人際關係緊張以及各種意外不幸等。但焦慮反應的強弱程度與個人素質有關。研究表明,一向膽小怕事、缺乏自信、自身健康狀況不良、對社會應激反應能力差者,較心理素質佳者更易患焦慮症。